2022年07月20日
第04版:

短视频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7月15日 《经济日报》 王沧

背景:日前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与我国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短视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独特的传播优势,正日益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观点摘要:不难发现,当前短视频对于老百姓创业、乡村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短视频连接农产品和市场,连接乡村与城市,更发挥着连接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关键作用。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功效,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须多管齐下。一方面,要推动乡村网络产业落地实施。应依靠我国现有的网络设备,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推动网络产业向实体化产业转型。应在乡村范围内开展相关的讲座培训等,帮助村民掌握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设备推动乡村网络产业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制定乡村短视频内容质量标准。有关部门应努力支持新媒体软件的更新迭代,带动更多的网民参与到短视频制作中。同时,应制定更严格的视频公开标准,在保障视频作者准入门槛的情况下,保证内容生产的高质量品质。

持续帮扶,共促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7月14日 《 人民日报 》 李心萍

背景:人社部印发通知,于7月至12月启动实施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上海、杭州等城市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最新落户政策,大幅降低了人才落户门槛,让大学生“先落户后就业”;宁夏计划招募41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开展“三支一扶”服务……为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段时间,相关部门和地区陆续出台一系列举措,精心保障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之路。

观点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好衔接,确保帮扶不落人。毕业生从高校步入社会,服务毕业生的主体也从高校转为各地的人社部门。这就要求人社部门提早与教育部门、高校对接,尽快获取未就业毕业生的相关信息,及时建立台账,确保每位需要帮助的高校毕业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服务。 精准施策,做到服务高质量。今年以来,从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到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方案,各地积极推动公共服务进校园。实践证明,更加细致的就业服务工作,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造条件,力促求职渠道畅。在校期间,校园招聘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主渠道。毕业生离校后,各类社会化专场招聘活动应承接起校园招聘的功能,当好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沟通桥梁。

扫的是生活,扇的是孝心

7月18日 《钱江晚报 》胡欣红

背景:顶着酷暑,一位环卫工人正在清扫大街,身后跟着一名小男孩不停地扇着扇子……最近,发生在四川乐山街头的这一幕感动了无数网友,“太懂事了”“孝心少年,未来可期”……对于网友的称赞,打扇的10岁男孩王超却很平静,“这没什么啊。看到妈妈很累,汗水都浸到眼睛里了,很自然就想帮妈妈打打扇。”

观点摘要:10岁男孩顶高温为环卫工妈妈打扇,感动之余更应该引发反思。孩子固然要好好看一下这个视频,为人父母者也要接受“教育”。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当然不必刻意让孩子干活“锻炼”,但体谅父母的艰辛,绝不能一并“省略”。 可怜天下父母心,值得追问的是,心疼孩子的父母们,又有几人容许孩子这样跟着自己“受苦”呢?在大街上为自己打扇,会不会觉得“丢脸”呢?换言之,即便孩子愿意这样“孝顺”,恐怕也没几个父母允许给“机会”。

妈妈扫的是生活,孩子扇的是孝心。开展劳动教育,不妨从让孩子学会给父母打扇之类的身边小事开始。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尽可能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还给孩子,切忌以爱的名义或学习的名义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有时候,让孩子适当受点苦遭点“罪”,并非坏事。

始终绷紧防汛这根弦

7月15日 《 人民日报 》 邹翔

背景: 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我国入汛时间早,暴雨过程多,局地灾害重,预计7月到8月,我国北方地区和华南、西南等地降雨偏多,洪涝灾害偏重,防汛工作面临南北双重压力,防汛形势不容乐观。方此之时,不论是加强大江大河洪水的防范应对、做好面上暴雨洪涝灾害防御,还是盯紧中小河流洪水防御、山洪地质灾害应对和城市内涝防范,都需要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不断筑牢防汛救灾的责任堤坝。

观点摘要:防汛救灾措施链条长、涉及部门多,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发挥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优势,各有关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形成省市间、部门间、军地间、上下游、左右岸通力协作的防汛救灾格局,就能打好打赢防汛救灾主动仗。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防汛救灾无小事,只有做到万无一失,才能避免一失万无。对此,我们必须始终绷紧防汛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做好应对突发洪涝灾害各项准备。从加强流域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和江河堤防巡查防守,到严密防范江河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再到加快推进基层防汛人员业务能力提升,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汛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每一次应对灾害都是一场考试,既检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也检验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防灾减灾不仅是应急之举,更应是长久之计,需要把工作做在前面、把功夫下在平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全面落实防汛救灾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我们就一定能筑牢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确保江河安澜、人民安康、社会安宁。(华峰 辑录)

2022-07-20 7月15日 《经济日报》 王沧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5449.html 1 短视频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