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1日
第01版:

2022年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为2580.37亿元,同比增长4.1%。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提质趋势增强,系列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动能转换、结构调整、产业培育扎实推进——

这是济宁干出来的精彩

■本报记者 孙逊

炎炎夏日,行走在济宁大地,只见林立高耸的塔吊支架、火热繁忙的项目现场、轰鸣作响的工程机械、自动高效的生产车间、有神有韵的文旅胜地、蓬勃发展的贸易物流……锐意进取的孔孟之乡,处处澎湃着厚积薄发、跨越崛起的强大动能,呈现出全力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景象。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锚定争先进位目标任务,积极应对各类不利因素影响,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深入创新经济运行调节机制,着力攻坚重大项目建设,精准施策助企稳产达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为2580.37亿元,同比增长4.1%。

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在当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之所以表现较好,这是济宁全市上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紧紧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以“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胆略气魄,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的火热实践中,干出来的精彩。

——制造强市战略加快实施。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聚焦“231”产业集群,创新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筛选确定863家重点制造业企业纳入攀登范围,市县两级选派1560名干部,按照“3+1”模式组建助企攀登小组(即1名市县级牵头领导、1名部门主要负责人、1名脱产驻企干部,外加1家主办银行负责人),由市级领导牵头包保,同企业一起研究谋划发展思路。成立科技、人才招引指挥部,大力实施科研院所招引、高端人才引进、高新企业倍增、企业研发普及、关键技术突破“五大计划”,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1家、数量居全省第1位;在全国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我市前进7个位次、进位幅度全省第1位。以19条关键产业链为主抓手,全面推行“群长+链长制”,扎实推进“企业攀登、千亿技改、企业上市、要素保障、企业家培育”五大工程,量身定制差异化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向更高层级迈进。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居全省第2位。

——港航物流取得明显突破。发挥内河航运独特优势,成立现代港航物流发展指挥部,大力推动内河港口向开放港口、散货运输向集装箱运输、传统运输向新能源运输“三个转变”,加快形成贯通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的全国性物流大通道,航线拓展到全国12个省市区、40多个地级市。高标准编制《济宁港产融合发展规划》,按照绿色化、智慧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港口建设标准,全面对标青岛港,重点打造梁山港、任城港、微山港3个亿吨级大港。加快推动京杭运河济宁段升级改造,湖西航道改造等工程已交工验收,梁济运河提前2个月完成升级改造、实现2000吨级船舶满载通航直达长江口。上半年,全市港口吞吐量2831.6万吨。

——济宁都市区加速融合。坚持“大济宁、全域化”理念,成立都市区一体化建设指挥部,完善“1+N”都市区发展规划体系,以交通一体化为突破,以52个重大城建项目为重点,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都市区、全市域梯次融合、协同发展,打造全国都市区建设示范城市。加快济宁新机场、新机场高速、济曲快速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环湖大道东线(太白湖段)通过交工验收,打造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对内实现带动县市区、支撑全市域,对外实现全面融入“一群两心三圈”、接轨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

——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实体化运作县域经济指挥部,充分发挥“1+4”工作专班作用,实行“5+1”考核评价办法,强化高频次、常态化的调度推进机制,推动县域经济在全省进位次、争奖项。2021年度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中,邹城获评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第1名,曲阜、嘉祥分别获评高质量发展进步县第1名、第5名,金乡获评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评价先进县,我市入选县市区数量居全省第1位。汶上获批国家级制种大县,泗水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嘉祥成功申报省沿黄大豆产业集群,微山、汶上获评省耕地保护激励县。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扛牢粮食大市政治责任,527万亩夏粮喜获丰收,保持单产、总产、面积“三增”良好态势。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集群推进计划,精选120家农业助企攀登企业,打响“济宁礼飨”“济宁农发”品牌,泗水成功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金乡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出台奖励政策,全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万个、家庭农场3.3万个。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绿化提升152个、完成率71%。围绕解决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问题,从需求侧入手,推行“工程造林+乡村绿化队+村护林队+村民公益岗”模式,对全市94个宜林荒山全部落实专门绿化队伍、专门蓄水设施、专门引水设备、专门管护队伍、专门保障资金“五个专门”管护措施,设立专业护林公益岗位2171个、带动就业22万余人次。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强化投入首位意识,常态化开展政金企合作对接,截至6月底,全市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0.5%,同比增长16.07%。组建重大项目建设专班,发起项目建设攻坚战,“一项目一策”破解要素制约。上半年,省级重点实施类项目增加到158个,开工率96.2%,投资完成率71.9%;240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投资完成率62.6%,快于时序进度12.6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招引取得明显成效,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项目落地,实现了我市招商引资的重大突破。消费市场持续恢复,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7%、全省第4位。高水平举办省旅游发展大会,微山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

——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稳经济政策逐步释放,出台实施稳定经济增长43条、帮助市场主体纾难解困26条等政策举措,加大中央和省政策清单落实力度,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国首创并试点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一码通’系统”;“静默认证”惠民补贴造福群众。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7.47万户、增长4.9%。盯紧“四上”企业培育,积极挖潜“种子”“幼苗”“准四上”企业,在用好“六步工作法”基础上,探索网络经济、规下单位等纳统新路径,持续充实后备企业库。上半年新增“四上”企业1120家,列全省第1位,比去年同期新增560家。

百舸争流千帆竞,奋楫笃行正当时。下步,全市各级各部门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盯牢重大项目建设,跟紧各类要素保障,抓实消费政策刺激,增强发展内需动力,夯实经济基础,巩固向好势头,全力冲刺三季度,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8-01 2022年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为2580.37亿元,同比增长4.1%。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提质趋势增强,系列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动能转换、结构调整、产业培育扎实推进——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6452.html 1 这是济宁干出来的精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