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雁南
本报通讯员 张建喜
汶上县郭楼镇古城村是一个有着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村落。但曾经的古城村却没有村委办公场所,存在组织管理羸弱,村居环境脏乱差,经济发展疲软,村民收入低、矛盾多等问题。2007年,退伍军人李召林被党员群众推选任村支部书记。从那时起,这个古老的村落才算有了让村民生活幸福的带头人。
用“诚心”换“真心”
万事开头难,李召林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村集体一穷二白,并且还欠有外债。在村“两委”运行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他从并不富裕的家中拿出3万元垫付村“两委”各项开支。这一行为感动着村“两委”其他班子成员,村干部们的凝聚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为集体奉献、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干部群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是李召林常说的一句话。日常工作生活中,他想尽办法维护班子团结,遇事先征求各位村干部意见,再问计于党员群众,问需于全体村民。对于村内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事,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及时公开,越是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难啃的“硬骨头”,他越是迎难而上,耐心化解村里的一切难题。
靠实干美丽乡村
李召林说:“干部就是干事的!党员干部必须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干在前面。为了集体和群众利益‘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2017年3月份,古城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面对美丽乡村建设日程紧、任务重、头绪多的严峻形势,李召林没有退缩,他带领支部一班人,走访群众,把脉问诊、分类施策。在建设过程中,他坚持公道公正,严禁村干部插手工程建设,所有建材一律公开招标,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保证了工程质量。在清障工作中,他主动带头砍伐自家60多棵大树,并将自家宅基地、坑塘共十几余亩无偿捐献给村建设使用。他的这些举动,也感动了全村的广大群众,清障工作变得顺畅起来,连昔日有名的“难缠户”也主动到村委大院找到李召林,想为村庄建设出把力。
他规划建设了党群之家、儿童之家、“和为贵”调解室等,并在村委办公楼前建设了郕国城历史文化研究会、“O2O”智慧党建大厅和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多功能服务大厅,村庄一天天美起来了,而他却瘦了30多斤。在建设工作进行到最紧要的关头,李召林脑梗病复发倒下了,在他住院治疗期间,他焦急万分,“村内大量工作都在有序开展,决不能因我个人的事情延误工作”他向来看望他的村干部说。即使在住院打针的时候也不停地用手机协调工作。有好多次,身在外地的女儿打电话问候他,他总是说:“爸爸很忙,等有空再打给你!”等他有空的时候已是4个月以后的事了。而他打给女儿的第一个电话里却说:“爸爸告诉你个好消息,咱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验收通过了!”然后,就是沉浸在幸福里的一阵阵笑声。
育产业幸福村民
李召林并不满足村庄的“外表光鲜”,他还要力争做到让集体和村民兜里都有钱。他说:“我们不仅要改善村容村貌,更要发展经济,拉长产业链。既要让村庄美起来,更要让群众富起来。”他积极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激活村里发展活力。古城村的优美环境吸引了不少知名企业前来投资洽谈。上海一家农业技术公司与村里达成合作意向,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目前已投资2000多万元,流转土地200多亩,建设集农业示范、育种、无土栽培为一体的高效观光玻璃大棚。村集体以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入股分红、公司以资金入股分红、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企业、集体和村民获得三赢。为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及中药材种植基地,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一户户做工作,整合流转土地900余亩,招引种植大户入驻,种植了决明子、板蓝根、乌豆、丹参等中药材。为更好促进村民增收,他拍板决策村“两委”牵头成立劳务公司,组织村民为种田大户及企业提供劳务,进行统一派工、集中管理,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
村里环境好了,村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了,古老的乡村焕发着要振兴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