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泗张小学 马霞
所谓“乡土资源”,是指人们出生、久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对于习作教学来说,乡土资源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把二者融合在一起,课堂会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泗张镇乡土资源丰富,有风景如画的圣地桃花源、闻名遐迩的万紫园、古色古香的王家庄民俗村等。校园资源也丰富多彩,有桃花园、月季园、竹林等景观,有花生、地瓜、白菜、萝卜等种植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带领学生打开乡土资源的资源库,把自然景观、地方特产、校园种植园等乡土资源引入习作课堂,让学生动笔描绘家乡美景,感受乡土气息,体验劳动收获之乐,架起了乡土资源与习作教学间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描绘家乡美景
家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林茂果丰、古迹众多,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值得欣赏和引以为豪的。课题组成员带领学生深入实地,引导学生采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相结合的观察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积累写作素材。习作课上老师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例文和习作要求,确定写作内容,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的描写方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
到了一年一度的桃花旅游节,桃花朵朵争奇斗艳。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荷花》一课,找到学写观察植物类作文的链接点,让学生仔细观察桃花,课堂上老师通过再次播放桃花园内拍摄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观察所得,学生从远距离观察桃花园,近距离观察桃花的颜色、形状、姿态,从视觉、嗅觉、触觉多角度来描述桃花,通过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描写,这样就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也言之有情。
赞美家乡特产
通过学习三年级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孩子们对作者描写的杨梅产生了浓厚兴趣,老师顺势细心引导,告诉他们我们家乡也有很多令人羡慕的物产。先鼓励孩子们找点,如深入桃园,从观察桃树发芽、叶满、开花、结果,到采摘、品尝等,写配有插图的连续观察日记。接着引导学生得法,课前让学生实地考察,仔细观察树上的桃子,动手画一画、捏一捏,并查找有关桃的资料等。老师仔细研读课标,结合不同学段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找到写桃子与习作教学的结合点,再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桃子的形状、颜色、内部结构,尝一尝味道,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结合《我爱故乡的杨梅》从中选取片段,模仿写杨梅味道部分试着写桃子的味道。学生通过迁移运用,学会了如何描写故乡的桃子,进而学习横向类比,由一篇带一类,习得状物这类作文写法。
体验劳动之乐
金秋时节,校园种植园内,我们带领孩子们在实践课中亲自体验花生收获的乐趣。孩子们深入种植园,先观察成熟的花生秧的颜色、形状、姿态,随后教师示范指导刨花生的技巧,强调安全事项。学生动手刨花生,捡拾花生,品尝花生,体验丰收的喜悦。习作课上,老师播放录制的刨花生视频,和孩子一起回忆劳动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刨花生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回想当时自己的心理活动,观察刚出土的花生的颜色、大小、形状,尝一尝味道,引导学生先说清楚活动的过程,顺势让孩子们“我手写我心”。整个习作过程学生亲身体验、内化,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农村小学开展习作开放课堂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教师及时利用各种资源,找到与习作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把实践活动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开放课堂,及时点播,有效指导,使课堂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学生的习作素材才会厚积起来,习作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习作的内容才会抒发真情实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