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盐城有个小镇叫便仓,那里的枯枝牡丹堪称天下一奇。每逢谷雨时节,牡丹花盛放,娇艳欲滴,而花枝却干枯欲朽。便仓北边紧邻着的,是伍佑镇。伍佑没有牡丹花,却有另一种“花”远近闻名,那就是糖麻花。
四五十年前,麻花实属金贵;现在看来,不能再平常了。纵览南北小吃,不少地方都产麻花,能做出名气,自然因为独树一帜。
天津十八街的什锦夹馅大麻花,犹如出身豪门,于金黄油亮中有青丝红丝相间,且布满芝麻点点,花枝招展,好吃又好看。
伍佑糖麻花就简朴多了,其外相说得雅致一点,呈二龙盘绞状,却比较粗短,如笨汉摔跤,互相纠缠,显得土里土气。颜色也有别于其它地方的麻花,不是金黄色,而是赤红甚至深红。
每一种出了名的麻花背后,大约都有一段传奇。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经淮安府,盐城县令以糖麻花进贡,乾隆品尝后大加赞许。
或许有人说,这也不算什么,乾隆一路上品尝的美食应接不暇,大多褒奖几句。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伍佑麻花当时在盐城必是首屈一指,不然县令也不敢进贡上去。
伍佑麻花最妙的地方,我以为还是那种酥脆的口感。别看它粗,可是送到嘴里,只轻轻一咬,便应声而碎,再嚼,所有的碎粒依然酥脆,虽反复咀嚼仍有粗粝感。“糖麻花嘣脆,掉下地粉碎”,当地人这样形容伍佑麻花。
这种酥脆的质感,是由于发酵之后,面坯内部形成气孔,经过油炸更加的膨大。过去面食加工没有膨化剂,至于现在,虽有膨化剂,但伍佑麻花也绝对不用,那就要依仗发酵的效果。
据说,伍佑麻花制作过程中,发酵的工艺是比较复杂的,须经两次发酵,第一次至少十二小时,而后还要堆酵、冷酵。在外行人看来,这些工序难以捉摸。
制作面食,温度是个关键的要素。从和面的水温确定,到发酵过程的温度控制,再到锅里油温的变化,几乎所有的环节都离不开对温度的掌握。
炸糖麻花不能用急火高温,得慢慢“养”,一直到里面都炸透炸酥了,使得表里如一,咬下任何一截来,断面绝无白心。但若油温过高,或时间稍长,则易变得焦黑。
伍佑糖麻花历来只用白砂糖,不用糖精。大量的糖分遇到油炸,渐渐形成糖色,这就是伍佑麻花颜色赤红的原因之一,故而若不能掌控适当,炸出来的麻花就会焦而苦。
经验丰富的师傅,透过弥漫的油烟,只需一瞥,就晓得浮于滚油之上的麻花到了几分。但对于新手来说,总是很难把握得准。
伍佑糖麻花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如今却面临着失传。因为这些面食生意工序繁琐,利润微薄,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传承。也许若干年后,伍佑糖麻花会成为稀有的怀旧食品了吧。■伍振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