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7日
第03版:

“无证明城市”

闻道

近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无证明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今年持续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目前,我市“无证明城市”服务系统可提供139种电子证照线上查询和下载服务,并已在政务服务大厅、银行机构开展试用。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无证明城市”,并非不需要证明,而是将提供证明的成本和义务,由公民、企业转移给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机构,将公民的办事程序变为政府内部的工作程序,将简化公民办事程序的思路转变为不需要公民办事的思路。简而言之,就是不让老百姓“跑腿”去开证明。自2019年始,我国有个别城市就此展开试点。2020年,我市开始探索打造“无证明城市”。如今,建设“无证明城市”在全国各地呈现出明显的加速铺开趋势,成为越来越多地方的选择和追求。

“法无规定一律取消”和“法有规定无需提交”是“无证明城市”建设的目标。大家或许不曾忘记,前些年,有关奇葩证明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相关事件的主人公为了证明“我是我”“我爸是我爸”“那个‘我’不是我”“我没有犯过罪、吸过毒、欠过钱”等诸多情况,反复奔走于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有的数年无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打造“无证明城市”,将不再由公众去承担主要的证明责任,尤其是那些公众并不掌握和持有的、需要额外跑腿儿才能拿到的证明材料。比如,直接取消的证明,主要针对没有法律依据的证明事项;免于提交的证明,指可由申请人告知承诺的证明事项;自动生成的证明,主要针对审批单位可以通过网上查询直接获取的;职能部门核验的证明,主要针对涉及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情况的,将大大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

不难看出,打造“无证明城市”的重要目的和价值,就是将百姓和一些企业从繁复、漫长、尴尬的证明过程中解脱出来,由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主动解决证明问题、承担证明责任,变“你向我证明”为“我为你证明”,少用“现实跑”多在“网上跑”,少用人力多用数据,少折腾多办事。建设“无证明城市”,作为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是贯彻“放管服”精神、落实“减证便民”要求的题内之义,是对百姓诉求的回应、对现实痛点的疏通,彰显执政为民的情怀。

为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今年,我市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深化数据赋能建设“无证明城市”实施方案》。在具体工作中,加强电子证照数据归集,夯实数据底座,截至到7月底,全市电子证照库累计制发电子证照615种,数据量2322万条。全面梳理用证服务事项,明确事项清单,共梳理电子证照和电子证明用证事项1164项,为对照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证照奠定了基础。加快无证明办事系统部署,落地证照应用,通过济宁市“无证明办事”服务系统实现了省大数据局公布的第一批50项8种市级证照、第二批省直部门发证清单131种证照数据实时共享调用和不动产查询证明、婚姻登记证明等线上实时开具,最大限度“减证明、减环节、减时限”,推动“减证便民”向“无证利民”转变,让群众不再为开证明而烦恼。建设“无证明城市”,真正实现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就会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无证明城市”将会成为我市又一张闪亮城市名片。

2022-08-07 闻道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6937.html 1 “无证明城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