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市中级法院立足司法职能,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在强化制度保障、提升审执质效、优化诉讼服务、延伸司法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全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当好护航员
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市中级法院立足审判执行职能,运用司法手段促进我市投资和市场环境持续优化。
加强破产审判,坚持破产挽救原则,发挥府院联动机制的强大优势,2017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破产案件177件,结案138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导作用,强化“三合一”审判,2017年以来,全市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4352件。今年4月,新增济宁高新区法院受理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纠纷管辖权限,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水平,更好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强化执行工作,设立专门执行团队处置涉企执行案件,开展涉民生、涉金融等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执行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司法办案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今年以来,全市法院组织开展涉企案件专项执行行动,执结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债务案件552件,执行到位金额2.82亿元;常态化开展涉金融案件专项执行行动,两级法院司法处置财产1775宗,限制高消费16269人次,纳入失信人员名单7989人次,执行到位金额19.93亿元
当好服务员
高效满足企业司法需求
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应用,实现立案“不打烊”,审理“云端见”,执行“不掉线”。
加强多元解纷,推动诉源治理,出台《关于落实省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清单>的二十条措施》《关于深化全市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特邀调解员绩效考核及办案补助暂行规定》,76家调解组织、行业协会入驻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995名人民调解员纳入特邀调解人员名册,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诉前调解案件52076件,诉前调解成功案件25694件,万人诉讼率同比下降了11.64%,诉源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减轻企业诉累,降低解纷成本。
开辟绿色通道,对涉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送达、优先执行,开展判后答疑工作,加大案件裁判后的释法明理力度,努力使企业与相对方真正达到服判息诉,胜的有理,败的服气。
大力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市中级法院领导带队到攀登工程重点企业开展走访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征求意见建议,“零距离”为企业提供司法服务。
当好宣传员
增强全社会守法用法意识
利用法院门户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发布营商环境工作信息、典型案例,定期召开主题新闻发布会,及时向社会公开通报工作情况。
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市中级法院向市场监管、行政审批、金融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发出规范市场主体运行、落实相关行政职能责任、提高便民利民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司法建议28条,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履职,形成优化营商环境合力。
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积极为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提供行为规范和法律指引,切实形成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企业、投资者多方受益的普法宣传新格局,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扶商、重商、安商、尊商的良好氛围。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市中级法院将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深化配套改革,不断提升审判执行质效,持续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努力为我市攻坚制造强市建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作出新的更大司法贡献。
记者 曹梦溪 通讯员 张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