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9日
第03版:

“医”路初心勇担当

——“8·19”医师节致敬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的医师

本报记者 山进 本报通讯员 孙道如 刘峰

穿上防护服,他们挑战着身体的极限;走进病房,他们是患者坚强的后盾;冲锋在抗疫一线,他们守护人民生命安全。

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是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尖兵。面对被感染的高风险,他们依然奋战在治疗的最前线,用信仰和责任、初心和使命,以生命护佑生命,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控的最牢固防线。

在“8·19”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通过采访奋战一线的医生,听他们讲述那些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动人故事,以此向他们致敬!

他们不愧是人民生命健康的“最美守护者”、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三上前线”的抗疫卫士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王雪云的身影。

王雪云是该中心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副主任医师,从医15年,默默耕耘在传染病救治一线,业务精湛,热爱传染病救治事业。2020年10月被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全心投入工作、不计个人得失、医疗技术精湛、视患者如亲人”等等这些评语都是同事、朋友、领导和患者对她的评价。这些评价都被她作为座右铭刻在心中,用实际行动奉献在工作中。

2020年1月,济宁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作为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救治梯队队长,她率先进入抗疫一线,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参加了医院举办的抗疫培训演练,带领成员积极演练备战,认真学习新冠肺炎救治指南及流程,并给全院医护人员授课,积极参加了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视频培训会议,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带领队员共同学习。负压病房于2020年1月23日开始收治第1例发热留观患者,1月24日开始陆续收治确诊患者,因负压病房只有3张病床,病情稳定的患者转入应急三区治疗,负压病房仅收治重症患者,其中2例患者病情较重,王雪云带领医护20人在院领导及省级、市级专家指导下,积极救治,2例重症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2020年3月2日,她第二次到新冠肺炎救治一线工作,带领科室医护人员积极救治病人。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所有病人痊愈出院,圆满完成了救治任务,且医护人员零感染。

2022年3月,济宁市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她第三次进入抗疫一线,带领团队全力以赴,用爱心与热心救治患者,患者康复出院时,留下最真诚的感激:“感谢您们这段时间的精心照顾和精神交流,使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康复,虽然我不知道您们的名字,但您们是最可爱的人……”

抗疫战线上的“拼命三郎”

王飞是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肺结核、重症肺结核、耐多药肺结核病区科主任,18年来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他始终牢记一名医师的神圣职责,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带领科室多次获得医院先进科室,高质量完成科室内工作。

2020年1月24日(除夕),王飞第一批进入新冠肺炎病房,负责所有住院患者的救治工作。因为病房分别收住疑似患者、普通患者及重症患者,病房统一由王飞主任管理,各楼层管理不一样,病情观察也不一样,工作量极大。虽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面对新发的传染病,也有些措手不及。面对困难,王飞迎难而上,科学应对,付出了更多努力。一次查房后,大家都笑着问王主任,您的脸怎么变黑了。但事实上是蜡黄,这是因为他凌晨三、四点来医院处理重症患者,直到病人病情稳定后才回去休息,这种情况多次上演。在防护规范、诊疗流程、患者管理等多个方面,王飞不遗余力地完善各个环节。对医护人员防护要求近乎苛刻,时间也证明了这些要求是正确的,济宁市地区在山东省内收治患者数最多,医护人员未出现一例感染者。为了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完善诊疗措施,他进入隔离病房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同新冠患者接触最近。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大家,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他多次亲自给患者采集咽拭子,留取标本。

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后,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作为省定点医院,除了收治本市患者外,2月份开始收治枣庄、菏泽患者,工作量明显增加,在第一天就收治患者26人,医疗救治及科室管理工作量极大。随着患者入住数量不断增多,他在发现重症患者、筛查重症患者方面第一时间跟进,多次进入隔离病房,不放过患者病情变化的每一个细节。在患者诊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市专家组,提供自己的临床思路及病情进展风险性预判,得到专家组一致认可。住院患者中,最高年龄91岁,最小患者5岁,不只是病情,还有心理、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王飞工作时细致入微,及时把病人的所有问题解决好。

今年,因工作需要新院区开始收住患者,很多同志都没有在一线工作过,事情很多,问题也很多,很多人也担心过。但当大家看到王飞来新院区主持工作,所有人都像吃了定心丸。新院病区所有工作在王飞带领下安排得有条不紊,圆满地完成了那一段时间的任务。

王飞在新冠肺炎病区工作近2月,基本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每一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随叫随到。

像王雪云和王飞一样,中心还有很多医护人员默默坚守、奉献在岗位上,与病毒较量,同时间赛跑。他们跑出了速度,跑出了力度,跑出了温度。生动地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医院是防控的主战场,医护人员是主力军。他们有的冲在疫情一线与病毒作战,有的坚守后方默默奉献。无论是主动请缨、逆向而行的天使战士,还是坚守岗位、服务民众的普通医生,他们都表现出了一种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当代医者精神。在抗疫期间,该中心全体抗疫人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最终达成了医护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的目标,彰显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我市的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该中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服务提升等各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外科手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上半年,该中心开展了首台自主肝癌根治术等手术10余台次,填补了中心多项手术空白,进一步扩大了中心的影响力。

面对新形势下的疫情防控,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作为全市新冠病毒感染者定点医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守初心、不辱使命,勠力同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充分发扬“能打善战、敢打硬仗”斗争精神,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紧迫感,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各项工作,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为全市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2022-08-19 ——“8·19”医师节致敬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的医师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8266.html 1 “医”路初心勇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