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娜
本报通讯员 胡安国 李倩 周静
无影灯下,透过高倍显微镜,特殊的手术针线缝合着那些细如发丝的血管和神经组织,一双灵巧的手正在拯救另一只手……几个小时后, 患者一个离断的手指渐渐红润起来。这样的“奇迹”,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外科主任曾文超手下经常发生。
他已与显微镜为伴21个年头,用耐心、信心和高超的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送去了健康。在直径0.3毫米的血管上,他创造了鲁西南首例9指完全离断再植成活“奇迹”,将鲁西南地区手足外科推向了新的高度。
精益求精
病人的需要就是他的目标
曾文超总是把自己当成患者来换位思考,总是把病人的需要当成自己要实现的目标。“每次做断指再植术,我尽全力做到尽善尽美,不但功能要恢复,外观还要天衣无缝。”这是曾文超对自己的要求。
十多年前,曾文超正在手术室协助骨外科为某患者做腰椎手术,急诊中心通知“小曾快来”,原来是邹城57岁的李某,被人用刀砍断手腕,病人血压低,生命十分危险。曾文超火速来到急诊中心后,迅速用止血带为病人止血,并确定治疗方案。该患者血管已经硬化,按常理不适合再做腕部血管桥接手术,同事也劝他不要冒这个风险,截掉算了,既安全,又不会出现其他意外。但曾文超十分清楚,面对人的生命,手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要创新、要有所突破,必须要冒这个险,曾文超为保住患者肢体,还是为其做了腕部搭桥,经过11个小时显微镜下的手术操作,患者的5指出现了红晕,曾文超知道血管流通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经过一段康复理疗,这名患者手腕功能恢复正常。事后大家都说,如果不是曾文超在当时下定了保住患者的肢体的决心,事情的结果很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2012年7月18日凌晨1时30分许,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送来了一名因工伤造成的双手9根手指被切断的23岁小伙子。患者的面部苍白,意识比较模糊,断指装在塑料袋内。曾文超闻讯后迅速赶到医院经过检查发现,9根手指的断面都不在同一水平线,断面比较整齐,双手拇指及右手的小拇指都是末节断离,断面在指甲的根部,末节的血管比较细,仅有0.15毫米,再植难度非常大。“毕竟他太年轻,双手对他来说太重要了。”曾文超始终明确这一点于是立刻带领科室团队研究制定手术方案,手术分为两组同时进行,根据手指功能的重要性和损伤程度依次再植。手术中,每个手指都要进行血管、神经、骨骼、肌腱、皮肤的缝合,手术中用到的缝合血管和神经的线只有人头发丝六分之一粗细,而要缝合的指动脉血管内径只有0.3到0.5毫米,拇指上的静脉血管仅有0.15毫米,整个手术都在显微镜下进行,用时11时30分。手术共缝合血管41条(动脉血管16条、静脉血管25条)、神经18条。最后缝合的右手小拇指缺血时间近11个多小时,手术难度相当大,走出病房的时候,曾文超和他的团队都已疲惫不堪。术后半月手指血循环良好,患者的断指全部成活。这次高难度的手术奠定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在省内同行业界的地位。曾文超鼓励科室同仁:“9根断指再植成活在国内外都非常少见,11个多小时的手术考验医生的头脑、耐力、技术和人员配合。9根断指再植成活,是我们做医生的欣慰。”
类似的病人案例还有很多,在他的记忆深处,经他抢救成功的危重病人总是清晰地留在他的记忆深处,给他忙碌而紧张的工作生活带来激励和快乐。
淡泊名利
用仁爱之心赢得赞誉
曾文超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
2012年6月的一天他值夜班,晚上八点半左右,办公室内值班的医护人员被一声急迫的“救命”声惊了一下。曾文超冲出值班室看见一名男子由另一个人搀扶着靠在走廊的侧墙,患者脚从脚踝处已经完全掉下来了并由于失血过多已经处于半休克状态,送他来的那个人手里还拿着患者断了的残肢。患者的脚是被铲车铲了下来,送他来的男子是路过发现了才把他救起送往医院,他们一路从兖州赶过来,去过几家医院都不敢接收。因为送患者前来就医的男子不是他的亲人,而患者又处于半休克状态,无能力支付治疗前医药费。
看到这种情况,曾文超马上为男子开设了绿色通道,在几分钟内将男子送进了手术室,并迅速组织医护人员对这名男子进行抢救。从脚踝处被完全截断的还属比较少见的案例。这个手术的难度在于患者自身条件太差,患者已经由于失血过多,处于半休克状态了。足部与腿部也完全离断,并有撕脱性损伤,断端处周围皮肤调节较差,皮下也出现大面积瘀斑。因为患者的伤势太严重,治疗难度又大,在治疗时,曾文超果断地采用将患者之前损坏的血管截掉,并在这个基础上采用搭桥技术将血管重新连接。
手术历时6个小时终于将患者的右脚与腿部重新连接了起来。之后的近三个月中,在曾文超的帮助下,患者坚持复查,努力对“失而复得”的右脚进行康复训练最终能够独立行走。
这就是曾文超,一位时刻为患者着想的医者,以仁爱之心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