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1日
第02版:

坚守创城第一线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市公安交警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侧记

■本报记者 杨兆锋

本报通讯员 段文

“所有左转的老师,请在最左侧车道稍等,不要直行。”“所有电动车辆挂牌上路,驾乘人员规范佩戴安全头盔。”8月31日,记者行走在主城区发现,每到一个路口都有身披红绸带的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小喇叭喊话的劝导声也在路口回响,提醒市民遵章文明出行,车水马龙井然有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道路交通环境是一座城市文明与否的重要窗口,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一项重要指标。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以来,市交警支队高标准、严要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警动员,全员上路,开展了一系列的交通秩序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机动车乱停乱放、不按规定行驶,非机动车和行人闯红灯等行为。

目前,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进入攻坚阶段,为实现市区交通秩序明显好转的目标,市交警支队调整警力部署,全警参与创城,抽调200多名警力,充实到主城区主要路口、路段,对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劝导和教育。在大力开展劝导活动的同时,市交警支队还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教育和处罚力度。

“对在商业街机动车乱停乱放、未悬挂车牌的电动自行车,首先口头告知让其驶离现场,如果不驶离现场,影响道路通行,我们使用拖车进行拖移。”在曹凤路商业街现场,市中交警大队站前中队指导员说。

与此同时,市交警支队通过采取“查扣”“拖移”等超常规措施,开展“扫街、净街”行动,严查电动车不挂牌上路、不戴安全头盔、机动车乱停乱放等违法行为;采取“一劝导、二抓拍、三拖车”的逐级递进查处模式,确保道路有序畅通;深化网格化管理,发挥铁骑实战效能,及时发现处置城区道路交通拥堵,及时发现处置路段显性交通违法行为,有效打击重点交通违法。

文明交通整治工作,警力是“软实力”,设施是“硬保障”。市交警支队认真组织施划复新道路标识线、机动车停车位,为解决“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按照“应划尽划、能划则划”原则,重点解决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停车难问题,最大限度满足停车刚性需求,优化市区停车环境。

行走在市区,一条条隔离设施的增设安装、一个个停车泊位的施划使用,让城区交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道路通行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请按规定悬挂号牌,佩戴安全头盔,骑行过程中不要闯灯越线……”市交警支队宣传科科长段文介绍,在城区240多处路口利用小喇叭,28辆宣传车载喇叭,滚动播放创城交通安全提示,提醒来往市民遵章守法、文明出行。此外,还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强化交通安全、摒弃交通陋习宣传。

经过系列交通秩序整治专项行动,遵规守法、各行其道渐渐成为市民的习惯,城市的交通秩序越来越规范,文明出行蔚然成风。文明交通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位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希望广大市民严守交规、摒弃陋习,自觉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以自身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他人,携手共创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2022-09-01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9603.html 1 坚守创城第一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