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汝腾 通讯员 朱芮萱
十年间,济宁市保险业在市委市政府和济宁银保监分局的正确引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金融方针政策,依靠大转型推动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保障民生为己任,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丰富产品供给,加快业务转型,在完善现代金融、社会保障、农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五大体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这十年,我市保险业主体由52家壮大至68家,保费收入由全年102亿上涨到227亿元,实现总体翻一番。我市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加深加大,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有12家保险公司积极与政府18个部门进行合作,开展了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保障民生、助推扶贫攻坚的保险业务,涉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安责险、大病补偿保险等46个险种,承担社会风险保障17.6万亿元,为实现我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城乡医疗、养老更加均衡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积极践行社会职责,参与我市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自2012年大病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已覆盖我市682万城乡居民,守住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风险底线。银龄安康保险、女性安康保险、退役军人保险、学平险等项目,覆盖特殊人群近340万人,提供风险保额1860亿元。聚焦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养老健康等领域,积极推出特色产品、特色服务,稳步推进辖内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济惠保”项目,助力建设济宁“幼有所托”托育品牌,为普通百姓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险服务。
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产品,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济宁保险业科技化数字化进程持续加速,在服务三农发展、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充分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各类新型险种加速面世。人保财险济宁市分公司推出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等险种助力全市企业“走出去”;泰山保险济宁中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需求,开发龙虾养殖保险、大豆种植保险、气温指数螃蟹保险、苗木保险、生猪补充保险及小麦保额补充保险等诸多特色险种。2019年,济宁嘉祥项目作为国内第一个大豆区域收入保险试点,实现了整县制覆盖收入保险试点,保障程度居全国前列。2022年,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实现产量大县100%全覆盖。
弘扬保险大爱精神,热心助力公益服务事业。2020年疫情期间,济宁保险行业充分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经济“助推器”和人民“服务器”的作用,为驻区5万余名医疗机构及防疫一线人员赠送了保险保障累计230余亿元,基本实现全市医务人员及防疫一线人员获赠商业保险保障全覆盖。此外,济宁辖内多家保险机构以捐助“希望小屋”、公益献血、义工活动、捐资助学等多种方式参与公益事业,深度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保险让生活更美好”。
强化监管推动行业转型
2019年是银保监局的开局之年,也是坚决落实中央及银保监会工作部署的落地之年,保险行业也迎来了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积极作为之年。
以合规建设为根本,把牢行业发展航向。山东银保监局、济宁银保监分局将“行业规范建设”作为成立元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并连续四年在银行保险业全面开展了“行业规范建设年”“规范建设深化年”“规范建设提升年”“规范建设巩固年”活动,经过几年坚持不懈开展行业规范建设,保险生态逐步“拨云见日”,行业调头回归保险姓“保”趋势明显,为 “实现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聚拢了人气、人心,牢牢把住了行进方向。
以产品创新为支撑,满足多样化保险需求。2019年12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正式拉开了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帷幕。
期间,济宁银保监分局也接连印发了人身险高质量发展、加速财险业务转型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文件,推动辖内保险行业“精雕细琢”,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丰富产品供给,更好地融入我市经济发展大局,满足我市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保险需求。
一是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强化养老、健康、医疗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延伸保险服务产业链,参与构建医疗护理、健康养老等新业态,通过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的保险服务,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打造差异化服务品牌。引导公司用“品牌价值获取社会效益”的新思维取代盲目“求大”的旧思想。打造“代理人”品牌,提升销售人员专业素质。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提升金融消费者满意度。打造“先进管理”品牌,提升公司治理质量。打造“人民保险”品牌,坚定回归本源,深化产品创新。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丰富产品供给,加快更新迭代,重点围绕科技创新、政保合作、银保领域合作、健康养老保险等领域寻找新的发力点与突破点,促进保险行业与国情、与市场深度融合。
服务搭台拓展组织职能
十年间,济宁保险协会的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职能定位愈加多元,肩负责任和作用发挥日益突显。这十年,济宁市保险行业协会秉持服务宗旨,立足行业发展,扎实履行自律、维权、服务、交流、宣传等职能,围绕宣导监管政策、强化行业自律、促进行业依法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化解处置风险、加强内部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会员队伍不断壮大,由2012年的52家,发展至98家。其中,推动30家保险中介公司入会,为引导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促进保险业务深度融合、精耕细作建立了良好的开端。
自济宁银保监分局承接监管事宜以来,协会也多了作为监管的重要补充的新身份,在政府机构、企业实体、消费者等各方之间发挥着“传送带”“分流器”“桥梁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市场自主和政府监管之间的有效粘合,十年间,平台效能实现了七项具体提升。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协会专业化、标准化、制度化水平实现全面提升。2014年、2019年济宁保险协会连续两届被济宁市民政局评为“5A”级社会组织,被市委组织部命名为“六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
二是创新自律手段,致力解决行业痛点、难点问题,行业规范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创建县域保险联席会议制度、深化商车改革、开展银保自律……推进保险行业“标本兼治”,建立“井然有序、朗朗乾坤”保险新生态。
三是深耕消保维权、纠纷化解,创建多元调解济宁模式,为民办事、维护行业公平的力度持续提升。2019年6月,成立济宁市保险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创性融入儒家“礼之用和为贵”思想,形成济宁独特调解模式,大幅提升调解效率。自成立以来,受理调解案件3784件, 涉案金额1.93亿元,成功调解2779件,获得社会广泛赞誉。
四是搭建起济宁保险业综合信息平台,为行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综合统筹能力实现了质的提升。积累行业大数据,促进信息共享,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基础保障。
五是与媒体加强战略合作,推出“济小保”“保险在身边”等行业专属栏目,宣传品质、影响力实现了飞跃提升。搭建五位一体自媒体宣传平台,与我市主流媒体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取得了“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纸有文”的立体宣传效果,连续三年获评山东保险业通讯工作先进单位。
六是警保联动打击黑产退保、保险统筹,先试先行取得突破,精准反欺诈水平大幅提升。依托协会反欺诈工作中致力打造行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多方联动的反保险欺诈整体工作体系,精准打击“黑产”代理退保组织、诈骗团体,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和共鸣,对保险欺诈行为和不法分子形成了强有力震慑,切实净化了济宁地区保险经营环境。
七是成立了保险专业理赔委员会,汇集行业共识、推进理赔标准迭代更新,行业理赔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联合市卫健委建立医疗核损证机制,规范调查人员工作行为,畅通医疗核损渠道,为医疗机构、保险消费者和保险机构构建起共同的风险屏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下一个十年,济宁保险业将奋勇拼搏,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探索构建健康养老保障体系,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在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各个方向奏响保险最强音,用专业和情怀书写保险业的责任和担当,为推动保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