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3年01月04日
第04版:

“亲仁善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郑治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十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了高度概括,这其中,报告以“亲仁善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中华民族“亲仁善邻”的天下观以儒家文化作为底色,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古到今,“亲仁善邻”都是中华文明的一贯处世之道,它在新时代中国的大国外交中仍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价值。从新时代中国的大国外交思想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优秀思想智慧的创造性融入无疑也为其点亮了中国特色,添加了思想动力。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与创新仍需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丰富思想智慧作为源头活水。

“亲仁善邻”语出《左传·隐公六年》。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六年五月十一日,郑庄公的军队攻打陈国,大获全胜。在此之前,郑庄公曾请求与陈国讲和,陈桓公不答应。大臣五父劝谏陈桓公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这里,“亲仁善邻”一般理解为与仁者亲近,与邻邦友好;也可以理解为亲近仁义,友好邻邦。长久以来,“亲仁善邻”一直是中国人人际交往所遵循的重要指南,也是国际交往所奉行的重要原则。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中国人的这种“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由儒家的仁爱精神立基,是儒家仁道原则从人际交往向国际交往逻辑延伸所形成的思想智慧。众所周知,春秋末期,礼坏乐崩,周文疲敝,孔子以“仁”释“礼”,开创儒学,将“仁”提升成为了儒家人文传统的重要精神内核和思想支撑。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千百年来,在以“仁”为重要内核的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立身处世往往都以“求仁”“成仁”“行仁”“为仁”等作为目标和要求。《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以“仁”作为原则,以“能近取譬”作为“仁之方”,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向来主张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忠恕之道待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论语·雍也》)。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人也一贯主张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以和睦之道待邻,做到“讲信修睦”(《礼记·礼运》)“守望相助”(《孟子·滕文公上》)。那么,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睦邻”“善邻”呢?对此,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的远见卓识,颇值得吾人深思和借鉴。

比如,孟子以孔子的仁学作为思想旗帜,在国家交往中提出了“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孟子·梁惠王下》)的“交邻国之道”,并对那种以邻为壑、危害邻国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孟子·告子下》载:“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孟子认为,以邻国为壑,这是仁人所厌恶的无耻行径。言下之意也就是说,国与国之间当以仁相交。再者,对于如何实现与邻国的“相亲”“相信”、患难与共,《管子》提出了“内行法度,外行理义”的主张。其言曰:“明主内行其法度,外行其理义。故邻国亲之,与国信之。有患,则邻国忧之;有难,则邻国救之。”(《管子·形势解》)此外,《六韬》还通过“利天下”与“害天下”、“安天下”与“危天下”等正反情况的对比,揭示了“天下太平”之道。其言曰:“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六韬·武韬·顺启》)综上可见,以仁义(理义)相交,以邻国为伴,做到“利天下”“安天下”正是古圣先哲为我们所指明的睦邻、友邻之道。很显然,上述这些如何睦邻、友邻的古老思想智慧对当代中国发展“亲仁善邻”的新型国际关系仍有极为重要的启迪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不断完善了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诚然,新时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巨大成功,首先以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有力支撑,但也与我国的外交思想、政策和实践密切相关。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既立足于我国对外关系的客观实际,又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这其中就包括“亲仁善邻”的外交思想和智慧。“亲仁善邻,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新时代中国的大国外交将以中华民族“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作为重要指引,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友好政策,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向亚洲、向世界庄严承诺的,“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特聘教授)

2023-01-04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9137.html 1 “亲仁善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