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力突破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市战略。这一要求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大势,确保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为新时代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新征程中,济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创新引领、科技支撑。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就抓住了关系济宁发展全局的关键。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强力突破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必须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提质升级计划。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切实发挥济宁高新区示范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创新建设全产业链条“研发共享工厂”,打造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强力突破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必须突出创新主体培育。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健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长机制,在全省率先推行研发机构、研发项目两个备案制。继续将高新技术企业招引纳入考核范围。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平台化、链主化发展,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强力突破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必须突出创新人才集聚。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试点,制定出台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工作方案,高标准推进济宁人才集聚节点建设。精准绘制行业一流专家对接图谱,深化开展院士专家济宁行活动,开通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实施领军人才倍增行动和孔孟圣地英才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驻济高校创新引擎作用。
强力突破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必须突出创新生态优化。完善“1+N”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完善“全球揭榜”攻关模式,积极争取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加快落地转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施“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科技示范项目,持续激发全产业链创新活力,厚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沃土。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让我们在创新之路上再接再厉、勇毅笃行,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