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5日
第01版:

党旗引领风帆劲 砥砺奋进开新局

——2022年全市组织工作综述

■本报通讯员 济组轩

时间写下恢弘篇章,历史掀开崭新一页。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济宁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按照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落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空前考验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这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组织系统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奋力“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以高质量组织工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唱响孔孟之乡组工干部奋进最强音。

凝心铸魂 固本培元

筑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根基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这一年,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坚决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每季度召开党建领导小组会议,定期研究谋划党的建设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市委书记主持召开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大会、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全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推进会,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分领域召开党建推进会17次、现场观摩6次,营造了大抓党建、大抓基层的浓厚氛围。树立“大党建”思维,改进党建工作考核方式,研究工作从党建上找方法,出现问题从党建上找原因,推动党建责任落实到第一线、最基层。

强化干部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工程”,培训干部8.5万余人次,我市成为中组部全国首批11家基层干部网络课程约课单位之一。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市委第一时间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市委全会,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安排部署贯彻落实意见,精心组织策划各类宣传宣讲,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班,实现全市县处级、乡科级干部培训全覆盖,在全市迅速掀起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精心组织开展庆祝建党101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等系列活动,“七一”前市委书记带头为2.6万名党员干部讲党课,带动各级书记上讲台,激励党员干部奋力争先。

加快政德教育提质升级。坚持“两个结合”、强化“两创”担当,及时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内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着力讲清楚“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精髓要义。深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党建工作互融互促,党建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开展政德教育国家级课题研究,首次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中立项相关课题。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被中组部列入新公布的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入选山东省改革品牌。

树好导向 建好队伍

激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事业发展关键在干部。这一年,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牢“三个导向”“六个标尺”和“五要五不”原则,旗帜鲜明激励干部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干部队伍呈现出铆足劲、向上争的精气神、新面貌,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生动局面。

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英雄、以结果论英雄,对干部进行实绩“大排名”,把经过基层和一线历练、能打硬仗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高质量完成县乡领导班子换届,扎实推进换届后市直部门联动调整配备,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和功能。加大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力度,发挥干部队伍建设指挥部平台作用,紧扣市委重大部署和重点任务,建立常态化干部调研、信息收集、督导反馈、结果运用机制,分析班子效能、“一把手”作用、分管领导作用,到岗到人、点名通报,共开展调研22批次、督导17批次,通报正面典型2338个、反面典型671个,通过正向激励、反向警示,督促广大干部快行动、快落实、快见效,干部队伍活力、执行力明显增强。我市加强一线考察识别激励干部担当干事的有关做法,被中组部《组工通讯》刊发。

加强干部培养锻炼。开展干部大讲堂,市县乡三级近3万人参加,邀请各领域专家辅导,有效解决“不真懂”“不会干”问题。选派1690余名干部到重点工作指挥部参加挂图作战,8500余名干部担任“民情书记”,2.8万余名干部参加社区防控疫情,在急难险重任务一线锤炼干部实战能力、专业化能力。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选派1560名干部联系派驻863家企业,把产业一线作为“赛马场”“练兵场”,着力打造懂企业、通产业的干部队伍,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居全省第4位;10项有排名的重点监测经济指标,我市有7项进入全省前5,实现了干部能力、产业发展“双提升”。“干部助企攀登”有关做法被省委《山东通讯》刊发。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年初召开市县乡三级近2万人参加的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大会,点燃全市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开展“月月大比拼、季季大比武”擂台赛活动,“指名道姓”论快慢、争先进位促提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激发干部潜能,我市坚持“考人”“考事”相结合、激励干部争创一流的有关做法,被中组部《组工信息》刊发推广。深化中组部公务员平时考核联系点、绩效管理试点,探索绩考融合、一体推进,通过绩效管理做实平时考核,激发公务员队伍干事创业活力,成功争取全省公务员平时考核与绩效管理融合试点,中组部到我市蹲点调研,给予高度肯定。聚力培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我市1名公务员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制定《市委组织部领导班子成员谈心谈话工作实施方案》,常态化开展组织部长与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全面了解干部思想工作状况,统一思想、激发活力、鼓舞干劲。从严从实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坚持“凡提四必”,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对选人用人突出问题全面整改、持续推进,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工作质量。坚持严管厚爱并重,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实施容错纠错、澄清正名23起25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大抓党建 大抓基层

建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斗堡垒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这一年,启动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15项重点行动,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党建引领文化赋能社会治理的“济宁路径”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民生示范工程”案例,10个案例入选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数量全省第2,中组部、全国党建研究会有关领导和专家先后到我市调研,给予充分肯定。

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赋能培训,市级分类型、全覆盖轮训村党组织书记,着力提升能力素质。印发村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指导意见、“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措施,开展“擂台比武”、考核“大排名”,打出管理监督、考核激励“组合拳”,激励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抓实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盟,带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3475家,推动连线成片、抱团发展。坚持党建引领、区域统筹,全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3个示范区入选首批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选派1626名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组建“第一书记联盟”,有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全域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持续深化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全面落实街道党工委“五项权力”,持续推动明责、赋权、扩能。坚持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服务,建立小区网格党支部1619个,打通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最后一米”,经验做法在中组部《党建研究》刊发。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待遇、提升能力素质,涌现出社区好书记张宝芳等一批先进典型。深化“儒风济宁·红色物业”建设,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7%,有关做法在全省推广,建成“红帆驿站”1734个,推行“红心公益”“红色代办”,受益群众15万余人次,擦亮“党员在身边、服务零距离”品牌。建立“平时服务、战时应急”机制,推动党员干部力量下沉,疫情期间,2.8万名机关干部下沉一线,与广大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筑起了疫情防控坚实屏障。

激活两新组织党建效能。深化实施两新组织党建“红帆领航”行动,坚持抓覆盖、建机制、强服务,全面推进“企业片、商业圈、产业链、行业线”党建共同体建设,推动两新组织在高质量发展中“唱主角、展担当”。紧扣全市“231”产业集群培育,建立31个产业链党建联盟,助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成立市快递、外卖、道路运输、直播电商行业党委,打造“红帆领航·新新向党”党建品牌,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人民日报》刊发我市有关做法。

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深化模范机关创建,制定全市机关党的建设“三级四岗”责任清单,指导督促各级党组(党委)履行机关党建主体责任,全省模范机关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推行“党建+项目建设”工作模式,推动国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打造了“一线党建”“千尺井下党旗红”等党建品牌。实施“示范引领”工程,评选100所党建工作示范校、62个“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开展“健康济宁 杏林先锋”党建示范医院创建,激励党员医护人员在一线亮身份、树形象。

提高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高质量完成党的二十大代表有关人选推荐任务,有关做法被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报道。高标准打造济宁党支部组织生活示范馆,市委常委率先到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全面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广泛开展“我来讲党课”活动,借助电视和网络同步直播,累计浏览量达210余万人次。以“奋进新征程 献礼二十大”为主题,深入推进“发现榜样”“我和我的支部”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中,我市参与制作的《黄金交通线》荣获一等奖。

招才引智 广纳英才

集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是创新发展活力之源。这一年,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工作体系、加快人才引育,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人才高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全面优化推进体系。优化调整市、县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持续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确定22个重点推进事项,“一把手”领题攻关。成立市科技、人才招引工作指挥部,制定全市科技和人才招引中长期计划及年度实施方案,建立需求摸排、政策调研、对接服务等“五项机制”,14个县市区均成立相应的招引工作指挥部,凝聚攻坚合力。

持续升级政策体系。突出务实管用有效,按照“最优加一点”原则,对标省内外先进城市,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济宁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济宁人才金政20条”等系列政策,从平台打造、人才引育、机制创新、金融赋能、优化生态等方面,大幅提高扶持力度,着力构建出“1+1+N”人才政策体系,让广大人才感受到济宁求贤若渴的诚意、成就人才的实意。针对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堵点、断点、难点问题,实施“政策敲门”行动,常态化开展“人才政策送企业”活动,把政策送到人才、企业心坎上,保障政策落实见效。

倾力打造平台体系。实施科研院所招引计划,与北京大学等59家“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新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已有40家设立实体科创载体。实施创新平台提级行动,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3家,新增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均居全省第1。市产研院作为全省8家单位之一,入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不断创新引育体系。实施系列工程汇聚人才,4名领军人才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21人入选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2人获“第二届齐鲁杰出人才提名奖”、数量全省第1,入选省重点区域急需紧缺人才项目15个、数量全省第2。举办第四届“赢在济宁”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吸引434个海内外优质项目参赛,评选获奖项目50个。实施科技副总选派,从省内外高校院所对接178位专家人才到攀登企业担任“科技副总”。

用心完善服务体系。加大“人才贷”推广力度,累计发放贷款4.87亿元。完善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升级“圣地人才一卡通”服务功能,公布济宁市首批“一卡通”合伙人8家,配备服务专员699名,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统筹人才住房4571套,高效落实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精心建设人才驿站、人才社区、人才街区,打造人才发展最优生态。

踔厉笃行再出发,奋勇争先向未来。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过硬的作风,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力推动各项工作“保五争三奔第一”,奋力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上书写济宁组织工作新篇章。

2023-01-05 ——2022年全市组织工作综述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9172.html 1 党旗引领风帆劲 砥砺奋进开新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