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7日
第03版: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牢牢把握“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迎难而上、创新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良好态势。

◆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00亿元、增长4.5%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7.7亿元、同口径增长8.6%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

坚决贯彻疫情防控总策略、总方针,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全省第1位。7个集群、13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和领军企业库。新增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5家、全省首位。龙拱港一期投产运营,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开工建设。新开通5条集装箱航线,货物吞吐量5600万吨,居全省港口第5位、内河第1位。

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惠企通”“静默认证”等78项经验获省级以上推广,“爱山东·济e办”获评全国政务服务优秀品牌。801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00亿元。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济宁高新区获评省国际合作特色园区。市担保集团、鲁担“惠农贷”累保余额分别达到260亿元、150亿元,分居全省第2位、第1位。

城乡发展均衡协调

打通断头路18条,主城区与兖州区一体化公交开通运行。改造老旧小区129个,新改建口袋公园107处。邹城跻身千亿俱乐部、获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金乡获乡村振兴专项评价先进县。济宁高新区、兖州工业园、邹城开发区、济宁经开区跻身全省园区30强。汶上获评国家制种大县,泗水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7个、增量连续5年全省第一。曲阜入选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城镇新增就业6.6万人,新改扩建学校27所,新增公办幼儿园91所。市心理健康中心投入使用,深化医改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在全省率先出台托育机构标准体系,被推荐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PM2.5浓度改善8.5%,重污染天数减少9天。南四湖水质连续19年改善。微山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29%。不良贷款率降至0.96%,创历史新低。信访事项办理群众满意度全省首位。

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办理代表建议243件、委员提案393件,创成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完善“政府部门周盘点、分管市长旬推进、市长月调度、市县一体强督查”落实机制,政府效能持续提升。

办成一系列事关济宁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

内生驱动力显著增强。14项主要指标增速10项进入全省前5名,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项目537项,112个事项实现全省第一或唯一。

产业竞争力系统厚植。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山能智慧产业园等“链主”项目开工建设,汉行新能源、亘元锂电项目签约落地,投资体量、发展前景均刷新我市招商引资历史纪录。

城市承载力跨越突破。52个都市区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摘下湿地保护全球最高荣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进展顺利,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建成使用,医疗中心、重症医学中心、中医医疗中心主体封顶。

文化软实力蝶变跃升。高标准承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等重大活动,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入选中组部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微山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

群众向心力空前凝聚。事实证明,只要全市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就一定能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再攀新高!

2023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奋力“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九大优势”、实施“九大战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坚决守牢“一排底线”,促进经济稳中提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力争6%;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力争8.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

◆ 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

聚 焦制造强市战略,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坚定不移把制造强市作为首位战略,深化“干部助企攀登”,实施“四大攀登行动”,制造业占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全力建设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中心城市。聚力19条核心产业链条,“一链一策”精准开展补链强链,“231”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000亿元。持续放大“三个百亿”作用,市担保集团累保余额突破350亿元。

聚 焦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在稳定经济基本盘上展现新作为

实施“消费提振年”行动,争创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市。筛选一批支撑性、引领性项目,市级领导“一对一”包保服务。持续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让好的项目享受好的资源。跨境电商企业突破350家、进出口突破100亿元。

聚 焦培育创新动能,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构建新优势

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以上。在全省率先推行研发机构、研发项目两个备案制。新建3家市级产业研究院,推进中科院过程所、上海交大等大院大所在我市实体化运作创新载体40家以上。新增高端创新团队10个以上,推动山能职业技术学院加快落地。深化“全球揭榜”攻关模式,全力申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

聚 焦数字济宁建设,在数字经济发展上抢占新赛道

组建数字济宁运营公司和发展研究院,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600亿元,新建5G基站2600个以上。实现1000个事项“免证办”“减证办”。高标准完成企业登记规范国家试点,建成全国首批“电子营业执照+移动入网”城市。新建智慧社区100个,推广智慧停车管理服务平台,链接泊位2万个。

聚 焦现代港航物流,在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上开拓新局面

加快龙拱港、梁山港二期建设,启动韩庄港工程,完成梁山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6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万标箱。启动跃进港百万吨级粮食专业港区和百亿级钢材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建设龙拱港临港物流园和商贸服务区。

聚 焦都市区建设,在一体融合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加快建设雄商高铁,提速推进济邹高速、济商高速、济微高速北段、济广高速改扩建等工程,建成通车济曲快速路。推动服务共建共享,实现民生保障事项“一地受理、一次办理”,加快公交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改造老旧小区313个,开工棚改6500套。改造雨污合流管网43公里,完成主城区1800公里排水管网普查检测。

聚 焦建设农业强市,在乡村全面振兴上蹚出新路子

建设黄淮海现代种业研究中心,打造国家级育种平台。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家,争创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培育高素质农民2500名以上。鲁担“惠农贷”累保余额达到200亿元。新建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300个以上。

聚 焦提升综合实力,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跨越

推动争先进位,邹城、兖州争创工业、科技强县,鱼台、邹城、金乡争创现代农业强县,邹城、微山、泗水争创文旅康养强县。开发区主要指标增速高于所在县市区2个百分点以上,每个园区至少落地2个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突出招大引强,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00个、50亿元以上项目8个,再落地2个百亿级大项目。实施77个省级城镇化重点项目,打造14个精致城镇和乡村公共服务能力示范镇。

聚 焦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在推动文化“两创”上彰显新担当

加快建设全国干部政德教育、教师培训、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验“三大基地”,新建200个文化“两创”示范点。高标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推动水泊梁山、邹城“两孟”创建5A级景区,太白湖新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施博物馆“一县一馆”工程,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万场,送戏下乡4500场。

聚 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建设美丽济宁上绘出新画卷

完成22家焦化、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淘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28个国省控断面、34条入湖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实施黄河流域500项重点事项和50个重大项目。完成荒山绿化1.7万亩、治理采煤塌陷地2.2万亩。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聚 焦保障改善民生,在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上取得新成效

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5.2万个。实施居民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十年“双倍增”行动。新增公办学位9000个,幼儿园公办率达到65%。新改扩建中小学28所、新增学位4万个。建成启用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重症医学中心、中医医疗中心、济宁健康护理学院一期工程,谋划建设市儿童医院。新建1000张家庭养老床位,完成2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困儿童等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再提高5%。

聚 焦守牢一排底线,在提高安全发展水平上构筑新屏障

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全力做好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基础病等重点人群服务保障。抓实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确保转段平稳有序。推进安全生产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推进综治、警务、城管、创城“四网合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政府

◆加强政治建设,坚决做到绝对忠诚。

◆加强效能建设,坚决做到实干担当。

◆加强法治建设,坚决做到依法行政。

◆加强廉政建设,坚决做到清正廉洁。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济宁市委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创新实干、事争一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不懈奋斗!

2023-01-0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9400.html 1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