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7日
第06版:

全市农商银行聚力“三个紧跟” 金融赋能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

2022年以来,济宁全市农商银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对标“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工作标准,秉持“三个紧跟”,支持乡村振兴,助力制造强市,发展普惠金融,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2022年底,各项贷款、实体贷款增幅等多项主要业务发展指标居全省农商银行系统第1位,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182亿元,较年初增加131亿元,增幅12%;各项存款余额1641亿元,较年初增加179亿元,增幅12%;惠及贷款客户24.39万户、新增授信52.88万户、金额825.04亿元,其中普惠类贷款客户24.31万户、新增授信52.86万户、金额770.3亿元;全年缴纳各项税金4.46亿元,居全市各金融机构前列。2022年以来,被市委、市政府、市金融管理部门等通报表扬5次。

紧跟“当地党委政府发展大局”走 聚力支持乡村振兴

主动对焦全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目标,着重围绕“三个维度”给予信贷支持。

拓宽“广度”。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巩固深化“四对接”活动(审计中心党委对接市直部门、农商银行党委对接乡镇党委、基层支行党支部对接村两委、客户经理对接网格农户),济宁审计中心党委累计与20余个市直单位开展党建共建,辖内基层党组织累计与156个镇街“全覆盖”、3858个村两委共建;开展“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投放百日攻坚”竞赛,实施“普惠金融全覆盖工程”,推行全民授信,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社区居民应贷尽贷,2022年末涉农贷款余额746亿元、新增86亿元、增幅13%。

挖潜“深度”。发挥139名脱产挂职副镇长“四大员、一顾问”作用(政银合作联络员、“三农”发展服务员、创业致富指导员、普惠金融宣传员、镇街金融顾问),弥补镇街金融短板,组织金融政策宣讲会、政银企对接会、金融夜校等活动9082场,完成辖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乡村好青年、攀登企业和重点上市企业对接“全覆盖”,累计支持2033个、授信107亿元,助力培育“双百双千”工程。

突显“精度”。创新推出“信用+”体系支持乡村振兴,将家庭成员文明诚信纳入积分管理,与授信额度、贷款利率挂钩,乡村治理软环境变成融资硬实力,“客户信用”转化为“真金白银”,以小额普惠贷款撬动乡村治理和信用体系建设。2022年底,“无感授信”6891个网格、授信户数57万户、金额150亿元。

紧跟“当地产业整体规划布局”走 聚力赋能制造强市

依照市委、市政府“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鲜明导向,突出“三个重点”,精准发力。

支持实体。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制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5个方面、33条具体落实措施,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认真落实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科学执行个人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保障个人住房合理需求。疫情期间,全面做好服务保障,坚持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央行“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帮助因受疫情影响暂时存在还款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全年累计为小微企业办理无还本续贷27亿元,为1000余户办理延期还本付息40余亿元;疫情以来减费让利超4亿元。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参与省、市“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工业技改提级行动”,探索建立客户“碳账户”,重点为生态工业园、绿色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提供信贷支持,2022年底绿色贷款余额达10余亿元。持续推进市政府与省联社战略合作协议落地,累计新增融资额超2700亿元,居全市各金融机构前列。

助企攀登。推行1+11服务“新模式”,济宁审计中心、辖内11家农商银行高效联动,坚持项目“名单制”、对接“责任制”、问题“清单制”,对纳入助企攀登工程的863家企业对接“全覆盖”,精准给予信贷支持,2022年底制造业贷款余额124亿元、新增超13亿元、增幅12%。延伸金融服务链条,围绕攀登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推行“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成为全省农商银行系统唯一“供应链金融”试点项目。

服务小微。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孵化器、主办行”作用,扎实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金融服务进万企”等活动,跟进医药、制造、农业、食品、“双百双千”等20余项重点客户清单,坚持“三送”(送资金、送政策、送服务),做到“五要”(走访要留影、对接要留码、送贷要上门、对接要高效、服务要到位);加大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根据其生产经营、资金回笼周期,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期限,减轻企业集中还款压力,满足融资需求。2022年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73亿元、新增近80亿元、增幅16%。

紧跟“当地城乡居民家庭需求” 走 聚力为群众办实事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优化提升金融服务,做实做好便民、惠民、利民“三篇文章”。

双线“便民”。线上,推行手机银行、电话、微信等“不见面”办贷;线下,1500余名客户经理驻点办公、1800余名农金员贴心服务、329个网点遍布城乡村,打通了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2022年底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538亿元、新增115亿元、增幅27%。与共青团济宁市委联合打造“青创服务站”223个,为乡村青年客户群体量身定制“青春梦想金融包”,搭建金融服务、业务咨询、行业交流平台,提供信贷支持、银行卡、支付结算、理财投资、增值服务等“一揽子”信贷服务,成为全省首创,并入选共青团中央服务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多措“惠民”。加大政策性贷款投放力度,免担保、财政贴息、利率优惠,财信担保贷、鲁担惠农贷、创业担保贷余额187亿元;推出“按揭农业”信贷产品,被省农业农村厅、省联社、省农担采纳,全省推广;创新推出纯线上信用贷款“济e贷”,“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荣获“山东省第三届数据应用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研发推行“农业保险质押贷”,入选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成功发放全省首笔“沿黄肉牛贷”特色产品,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有关栏目、《山东三农新闻联播》、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官网等报道,为支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注重“利民”。无偿代发各类补贴,全年累计发放929万笔、金额33亿元、惠及客户467万户;推行新市民“十百千服务工程”,提供5大类、20项专属服务;探索创新“幼教贷”“托育机构贷”等系列专属产品,助力“幼有所育”“老有所依”;上线社保卡跨行换卡系统,实施社保卡移动制卡服务全覆盖工程,打造“移动智慧厅堂+移动社保卡制卡机”移动服务模式,深入开展“社保卡惠民专项行动”;建造金融知识教育基地,成立移动金融服务队,运用移动金融服务车,开展“进村庄、进企业、进社区、进楼宇”“送金融知识下乡”等系列活动,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业务。

2023-01-0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9405.html 1 全市农商银行聚力“三个紧跟” 金融赋能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