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张美娟)立足服务职能定位,创新“制度+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理念,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各项工作落地,将营商环境工作当作交易中心“一号工程”抓紧抓实,不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服务,减少办事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通过规范有序组织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公共资源交易配置率和效益显著提高。2022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招标投标指标牵头单位之一, 在5至10月份招标投标指标月度考核工作连续6次取得第一名。
全面推行全流程电子化交易。依托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太白湖新区建设工程、政府采购、综合交易项目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开评标无需到达交易现场,方便了交易主体,降低了交易成本,每年可为投标企业节约大量招标文件成本和差旅成本。
跟进提供“标准化”交易服务。完善各类交易项目办事指南、业务流程,细化工作人员业务工作规程、远程异地评标服务规程、公共资源交易档案管理等制度文件,进场交易只要具备相关法律、法规、手续即可登网交易,确保项目在交易中心不受阻、不延误,力促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日发挥效益。积极推进保证金电子“保函”业务,缓解部分投标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减轻企业资金负担。
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新模式。创新使用“评定分离”定标模式,监督见证小组全程参与定标活动监督见证。创新定标模式以来,共组织23次项目的定标活动,中标价1.99亿元,今年“评定分离”采用率由2021年的82%已提升至100%。
精准服务目录外项目进场交易。中心鼓励目录外项目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开通“进场交易预受理”绿色通道,为交易项目提供超前服务。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得到各方交易主体的认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白湖新模式。
建立常态化回访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交易主体回访工作,及时收集各主体在交易活动中的满意程度及意见建议。针对2022年完成建设工程交易项目实施主体,回访企业共73家,收集意见建议16条。回访驻区企业350家,为企业送去疫情期间太白湖新区出台的最新《惠企政策》,助企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