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十三中学 马海燕
许多小学生升到初中后,在一段时间内对初中语文学习感到无所适从,语文学习兴趣减退,成绩也开始下降。这让家长深感困惑,究其原因是还没有了解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差异。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学习,一般都要经过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适应。适应得快,学业上就突飞猛进,反之则学业陷入低谷,一蹶不振。因此,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衔接工作十分有必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与。语文讲究听说读写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各阶段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
小学语文主要是打基础,学会汉语拼音,写汉字,阅读浅易的文章,学写简单的记叙文,小学语文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而初中语文对于基础字词的考察更加灵活,同时,课文容量增大,题材更加广泛,知识点数量和难度也相应增加。初中所需的思维层次也随之提升,所以教学更侧重于对阅读材料的分析、整合、理解。另外,古诗文在初中开始大量出现。小学生重在背诵古诗,而初中生更加注重文言课文和古代诗词的学习,不仅仅是背诵,还需要理解、鉴赏。初中语文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和理解能力,这是贯穿整个初中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初入初中的孩子在这方面尤其要做好准备。让学生诵读经典,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更有助于他们与历史对话,与智慧撞击。
初中语文知识容量加大、内容加深,学习方式更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更需要养成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学生要学会多读、多看、多写、多背、多思考、多总结,努力做到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方法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初中对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每册教材都推荐了两部必读名著和几部自选名著。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坚持阅读,并学会科学的读书方法,如写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做批注、写感悟等。
生活处处皆语文。现在中考语文的命题越来越趋向生活化、情境化,老师和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比如旅游、看展览、看电影、看文化类节目、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并讨论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戍边英雄、时代“逆行者”……让孩子们懂得我们的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语文是一种生活方式,语文是一种情感共鸣。只要多读多思,踏实用心,定能够厚积薄发,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