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4日
第03版:

2022年中国报告文学:山东领先,济宁抢眼

张宏图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报告文学研究所与济宁日报《文化周末》这是第九年合作,推出年度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作品阅读推荐书目。我们翻阅检索了数百篇报告文学作品,反复斟酌,虽不敢妄言阅尽人间华章,但对2022年报告文学的总体把握,还是颇为自信的。

2022年本应是报告文学的丰收年,这一年有世界瞩目的冬奥会,有动态清零的全民抗疫,有脱贫攻坚胜利后的及时总结及展望,更有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一切均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难得的题材空间。

然而天不遂人愿,疫情使报告文学作家们难以迈开采访追踪的步伐,虽然报告文学创作仍然绚烂多姿,但现实性、现场性和干预生活的力度减轻了,轻飘与意犹未尽之感有所显现,给人留下难以弥补的阅读遗憾。

可喜的是,报告文学作家们想尽千方百计,将他们以往积存的素材重新挖掘、整理、构思,尽力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锲而不舍,使报告文学仍能结出累累硕果。

特别是山东的报告文学作家,在经历三年疫情,储备尽失,几乎可谓“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能坚守阵地,顽强战斗,冒着疫情风险去采访,戴着N95口罩去问询,不能不令人佩服。

2022年,山东的报告文学创作在全国依然抢眼:李延国、王秀丽的《张桂梅》,陈谨之的《鲁声玉振》,王鸿鹏的《独龙悠歌》;铁流、赵方新出版了《烈火芬芳》,还写了《东方母亲》;还有王筱喻的《天下大同》,陈宜新的《原山放歌》,曹庆文的《孙建博的故事》,于潇湉的《冷湖上的拥抱》;许晨、刘树松出版了《渤海魂》,许晨和李燕燕合作了《三峡彩虹》,个人还发表了《冰雪“童话”》《盐城印象:红·绿·蓝》;杨文学、杨牧原父子写了《百年沂蒙》《国家行动》《祊河作证》,高建国写了《杏林达人》《美丽中国的盐城样本》;徐锦庚继《望道》之后,又写了《拔节生长的雄安》;另有赵德发《鲅鱼圈的诱惑》,唐明华《青山依旧》,逄春阶《用手指与机器“弹”心》,郭保林《那片年轻的土地》,朵拉图《海尔·熟悉的陌生人》,李玉梅《黄河岸边有我家》《流泪的索玛花》,蓝茹《那一束警蓝色的光》,齐欣《汶阳的儿女》,姚凤宵《旷野有稻》,殷允岭的《冰雪姑娘》……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晨可谓山东报告文学作家中的“劳动模范”,文思泉涌,作品一篇接着一篇。对于一位年近古稀之人,确属不易,令人佩服。

正是这些作家的辛勤耕耘,使山东的报告文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继续保持着全国领先水平。同时,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济宁报告文学在这一方阵中,并未落后,仍占据了一定位置。这应该感谢王鸿鹏和殷允岭两位作家。

此间的几部作品颇值得读者关注:首先是徐锦庚的《望道》,作品享誉全国,但因出版于2021年12月,当该书在民间传播开来,已是2022年的事情了,所以很难进入2021年的各类榜单;而2022年的榜单,又因其已是过往岁月,不得不抱遗珠之憾。好在作品被多家报刊转载,使人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不忘初心。

与其命运相同的,还有朱晓军的《中国农民城》。一座农民们自己建起的城市,不能不令人震惊。脱贫攻坚胜利后,农民向何处去?这是值得思考的大问题。无奈2021年的推荐书目未能将其列入,我们深表遗憾。但这两部作品,无疑都是报告文学的佳作。

在2021年报告文学述评中,我们曾说过:进入新世纪,中国报告文学发展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定型且成熟的文体。其成熟的标志,一是有明确的定义,二是有独立的、全新的报告文学理论体系,三是作家作品的专业性、个性化的成熟及定型与超越。

作为成熟文体重要标志的第三点,去年我们只是概括地从分类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今年我们有机会从李延国、王秀丽的《张桂梅》中看到,该作品为当前报告文学创作提供的诸多有益启示,进一步看到这一文体的现状与发展。

启示之一,是始终抓住传主命运的典型塑造;启示之二,是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女性意识书写;启示之三,是作品是如何把握人间烟火气的;启示之四,是我们看到了少见的第二人称叙事;启示之五,是批判中的微言大义;启示之六,是不谈文化的浓郁文化。不客气地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文学佳作。

报告文学的名宿大家们,除王宏甲忙于农村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赵瑜忙于《黄河传》的创作,其余诸位俱有佳作问世。除了前面提到的李延国、徐锦庚、许晨、铁流诸位,徐刚写了《古老与神圣——周口店发掘记》,蒋巍写了《巨匠与国典——钱钟书的另一个“围城”》,张雅文写了《托起冠军的人》,李春雷写了《中国之影》《一个人的山路》,朱晓军与傅炜如合作写了《钱塘一家人》,李朝全写了《为国铸剑——记共和国功勋于敏》《丹顶鹤用翅膀选择的地方》,黄传会写了《奔月》《好一辆漂亮的火星车》,丁晓平写了《梅岭往事》,王国平写了《在盐城,看一场酣畅的云》,傅宁军写了《丹桂飘香》,纪红建写了《彩瓷帆影》,长江写了《我们的“心”事》,孙晶岩写了《冬奥来了,中国蓄势待发——北京冬奥会参与者掠影》,李青松写了《盐城纪事》,范小青写了《家在古城》……任林举、陈启文、何建明、傅逸尘、李燕燕、张子影、郭超、叶辛等,都有报告文学大作问世,是他们毅然作为主力,在众星闪烁中托起了艰难行进的中国报告文学。

至于阅读推荐书目,我们的原则和初衷是力求多元性、整体性、全覆盖,因此力争涵盖的题材领域更广阔一些。例如,雄安新区究竟建设得怎样啦?百位红军老战士集体跳崖的壮举你知道吗?山东的戏迷们,吕剧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也就是说,我们力争避免题材的重复。

再就是把握创新性,作品是否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上更新的东西?所以才着力推出了《张桂梅》。另外就是深刻性,同类题材中,我们选取了更具穿透力的作品,但初衷虽好,未必就能尽如人意。

在此,我们不得不以沉痛的心情,悼念为中国报告文学做出突出贡献的三位仙逝的报告文学作家。几年前,张胜友(1948-2018)离开了我们;后来,李迪(1956-2020)留下了“警察系列”也走了;李鸣生(1956-2022)留下七卷本“中国航天系列”,也离开我们而去了。这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巨大损失,我们除了深切的怀念,更应该锲而不舍、砥砺前行,为中国报告文学再创辉煌而奋斗。

2023-03-04 张宏图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0424.html 1 2022年中国报告文学:山东领先,济宁抢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