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著《水浒全传》120回本和金圣叹腰斩《水浒传》70回本及其他版本《水浒传》,通简称《水浒》。水浒英雄故事围绕梁山、梁山泊展开,编纂成书,举世闻名;梁山泊、梁山亦因古典文学著作闻名遐迩,世人皆知。梁山泊故地,可觅寻《水浒》踪迹。
“梁山”“水泊梁山”的由来
梁山坐落于济宁市梁山县城内,本名“良山”。其名首见于《史记·梁孝王世家》,西汉文帝十二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封地梁国(今河南省商丘一带),“三十五年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孝王”。
《寿张县志》载:寿张,春秋为良邑,秦置寿良县。《汉书补注》亦载:寿良,“春秋之良县也,县有寿聚;梁孝王北猎良山,县得名盖以此”。良山由来,无从稽考。
“良山”,何时因何故改名“梁山”?一说“良山”属梁国地,是皇家猎场,梁王曾来此游猎,故更名“梁山”;另一种说法,是梁王田猎终于此。《大清一统志》《寿张县志》等载,梁孝王葬良山之阳,遂易名“梁山”。梁山北麓、青龙山北端小梁峰阳坡的苍松翠柏林,传为梁孝王墓地,原有赑屃底座、双龙盘头皇家“帝子遗碑”,列寿张县八景之一。第三种说法,是为了回避东汉光武帝叔父刘良的名讳,改“良”为“梁”。
这三种说法,其三佐证居多。东汉班固在《汉书·文三王传》中记述梁孝王游猎事时,就直书“北猎梁山”。
《史记》《汉书·地理志》《寿张县志》《汉书补注》《东平县志·山川志》等,均有“梁山本名良山,因汉光武避叔讳改为梁”的记载。光武九岁而孤,叔父刘良抚养长大得帝,避叔讳以示其独尊,非常合乎情理。
地质时期,华北是一个大海湾,山东丘陵是海湾中的岛礁。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古有“一石水六斗泥”之说。黄河挟带泥沙填海造陆,年深日久形成了黄淮海大平原和华北大平原。
从地质构造史看,大野泽、梁山泊、东平湖与南四湖,处于山东丘陵和华北平原的接触带上。由于地壳的褶皱运动,在梁山一带形成了山丘林立连绵,高地、坡地、洼地相间。
据《水经注》载,黄淮海大平原上计有陂塘一百三十多个,面积最大的是大野泽。《禹贡》有“大野既潴,东原厎平”的记载,《尔雅·十薮》载:“鲁有大野”,唐代《元和郡县志》载:“大野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自隋以后,巨野渐微”的记载。
《禹贡》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为黄河第一次河徙。黄河历史上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浑浊的泥沙水浪冲进巨野泽,致其北移至梁山周围,逐渐形成以梁山为中心的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梁山泺。《宋史·杨戬传》有“绵亘数百里”之载,时人有“梁山泺八百里水”之说。
《水浒传》遗迹与今日水泊
世界文学名著《水浒传》,以北宋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为主题,以宋江等英雄人物为长篇的主干,全面描写了中国中世纪时期的黑暗统治,尤其深刻地描写了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者的革命斗争,热情地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胜利,塑造了百十个农民英雄人物。他们“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倚仗水泊天险,安营扎寨,武装撼动了北宋朝廷的统治。
行走在水浒故地梁山,就可以寻找故事背后那些真实的历史遗存。
一条山间小路从北坡蜿蜒南伸,通达梁山主峰。这是后寨通往大寨的一条山路,相传是宋江义军运送粮草、兵马往来的要道,也是宋江骑马上下的通道,在当地被称作宋江马道。
点将台是梁山统帅点阅三军、指挥操练的地方,而梁山所得金银财物,在疏财台分配给每位将领。
一条狭窄的山脊,是进出梁山大寨的唯一通道,也是风力最大的地方。《水浒传》中描写:“无风三尺浪,有风刮掉头”,称作黑风口。这道关口由黑旋风李逵把守,是梁山寨的第一险关,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这样的景物在梁山不胜枚举,研究者普遍认为,它们大多是附会了文学作品而形成,并非为史实所造就。
残存的一段宋江寨墙,是梁山被认可的历史遗迹之一,曾是一处真正的古代军事设施。它有一个罕见的设计,在寨门入口处增加了一个拐弯,将寨门隐藏在里面,当地人称它为扭头门。兵临城下时,这种门可抵御攻城车的打击。
数百年来,统治者多次禁毁《水浒传》,梁山也曾遭到抄剿和灭迹,这些仅存的文物越发显得珍贵。
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承认,这座山就是《水浒传》中水泊梁山的原型,是全国唯一的农民起义根据地遗迹景点。因为小说中出现的地名,如郓城、东平、兖州、阳谷、中都、济州、黄泥岗、石碣村、景阳冈等等,都在梁山周边真实存在。
最致命的疑点长久困扰着专家们:梁山现今的水泊在哪里?环顾梁山四周,找不到一片水面,这与《水浒传》中“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满目芦花,茫茫烟水”的描写相去太远。“八百里水泊”难道是小说作者的杜撰吗?
当地人有一个经验,从地面挖下去五六米深,就会出现深色的淤泥,老百姓叫它宋江土,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生植物腐蚀的痕迹。1958年曾被挖出草木灰,可以肥田,甚至还会出现蚌壳、莲子。深埋地下的这些信息,在讲述一段关于水的历史。
在梁山县境内出土的历代文物中,只有宋代文物稀有到几乎空缺。梁山县文物历史在宋代出现了断层,因为那时候的梁山地区是一片汪洋。
《中国历史地图集》揭示了一个秘密:古代梁山地区曾有一片湖泊叫大野泽,梁山位于大野泽东北方向,处在水面之外。隋唐五代时期,黄河多次溃决,洪水泄入大野泽,其水域不断淤积、北移。
到北宋时,已将梁山纳入其中,洪水环山夹流,形成当时长江以北最大的淡水湖泊,其中的山头以梁山最为高大,后得名梁山泊。《水浒传》称“方圆八百余里”。根据现在对宋代历史地图的测算,就是周长八百里,与小说基本相符。
“八百里水泊”已成为八百多年前的往事。黄河水裹挟着泥沙生生不息,所到之处地势淤积抬高,梁山泊原有的水面渐渐难以为继。南宋末年到金元时期,黄河改道南移,更致使水泊严重萎缩。黄河造就了有水泊的梁山,也最终带走了梁山的水泊。
黄河南移五百年后,改道北徙,梁山泊一度“水势大盛”。1958年在梁山西部曾挖出一只明代沉船,存于山东省博物馆,当属佐证。后因黄河屡泛屡淤,泊面北移为山间平湖,始称大安山湖。因属东平地界,改称东平湖,是梁山泊唯一现存最大水面遗迹,至今仍有“游览水泊梁山,不荡舟东平湖,不成其游”之说。
为再现昔日水泊景观,在梁山北面采石,开挖了聚义湖,在山前开挖了平原水库,在县境内开发营造梁山泊国家湿地公园680公顷,与水浒山寨共同组成国家4A级水泊梁山风景旅游区。
宋江其人与方位错讹
今天的梁山县,随处都有研习武术之人。梁山武术与武当、峨眉、少林,并称中国武术四大发祥地。
然而,《水浒传》中描写的一百单八将真的确有其人吗?从目前史料看,一百单八将中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只有宋江、史进、杨志、“三阮”等少数几个被证实确有其人。
宋江出生在距离梁山30公里的郓城县,正史中只有三条记载:《宋史·徽宗本纪》写道: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侯蒙传》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宋史·张叔夜传》中: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从《宋史》看,宋江起义军更像一支野战部队,四处转战攻袭,并非长期占山为王。
关于梁山,《宋史》虽未提及,但是专家根据宋江的行军路线,认为他的部队占领梁山是极有可能的。《大明一统志》称“宋江为寇,尝保此中”。这是宋江占据梁山一事,第一次被国家文献所记载。清初进士、寿张县令曹玉珂《过梁山记》载:“其上果有宋江寨焉,于是过往父老而问之,对曰:昔黄水环山夹流,巨浸远汇山脚……祝家庄者邑西之祝口也……郓城有曾头市,晁、宋皆有后于郓”。新官上任,深入乡间访察,此记当属为真。
《水浒传》中,梁山是整个故事框架的地理核心,但整部小说对梁山的地理描写却常常出错,漏洞多达几十处。
如“武松打虎”一回,小说写道“武松思乡,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武松从沧州南下到清河,直线距离约180公里,而到阳谷280公里左右,小说作者居然让武松错过了故乡清河去了阳谷。
“东平府误陷九纹龙”一回,宋江说:“目今山寨钱粮缺少,梁山泊东,有两个州府,却有钱粮:一处是东平府,一处是东昌府”。东平府即今东平县,在梁山东北方向;东昌府即今聊城,属梁山正北面。宋江故乡郓城与梁山近在咫尺,本地人居然会搞错方位?
宋江率军征讨方腊,攻打杭州,他对江南这座城市却了如指掌。地名、路、桥完全和实际一样,就连最小的地方也写得很具体。
水浒专家马成生教授认为,《水浒传》之所以常把北方的地理风物搞错,是因为小说作者是一位南方人。《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谁,研究领域的结论并不一致。马成生教授的观点,杭州是作者长年生活的地方。
《水浒全传》的成书历程
水浒故事的发源地,如果说是在梁山一带,杭州则很可能是最终诞生了《水浒传》的地方。这是为何?
历史上,梁山素以农民起义多发而知名。这里有山林庇护,水泊构成水险,形胜险峻,易守难攻,是天然的避风港和理想的军事要地,便于藏身割据。因此,梁山自古就盗劫草莽云集,有尚武之风。人们自然就把各种英雄豪侠故事传说,与水泊梁山联系起来,形成最原始的水浒故事并向四方传播。
元代政治中心北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移,沿运河发展。梁山恰好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心位置。京杭大运河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不仅是沟通南北经济的通途,而且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元代,大量杂剧艺人把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艺术带到江南,让杭州人欣赏到来自北方原汁原味的水浒戏。水浒故事已不仅仅以孤立的单本呈现,一部名叫《大宋宣和遗事》的著作,把36个水浒英雄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形成今天《水浒传》的基本架构。水浒故事素材从北方发源地南下的过程中,运河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大运河孕育了这部书。
元末明初之际,《水浒传》在杭州宣告问世。小说作者以《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水浒部分作为蓝本,将原有的36位水浒英雄增加到108 位,同时采纳了元杂剧中宋江占据水泊梁山的说法,最终完成了这部旷世巨著。
如果以宋江起义作为缘起,《水浒传》从历史事实到小说成书,走过了漫长的两个半世纪。
民间流传一则故事,对上面的论述作了补充说明。施耐庵,祖籍钱塘,元末迁居苏中兴化,曾在山东郓州做私塾先生。其家乡生活环境酷似“水泊梁山”,生活十分困难。相传施耐庵的女儿出嫁,施耐庵办不起嫁妆,他便将《水浒》书稿送与女儿。后来,女儿家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无奈,女儿去卖书稿,书商看了十分惊喜,许诺三天后付钱。而三天后,书商又说书稿平平,不宜出书,施耐庵感到其中有诈。果然,书商将其书稿更名《大宋宣和遗事》印行,风靡市面。施耐庵的女儿大哭不止,要去找书商论理,施耐庵阻止说,算了,我那部稿子中只写了36位英雄,还算不上一部完整的书。我将原稿中的36员将写成天罡,另外增补72地煞,凑满一百单八将,做成一部完整的书,名为《水浒全传》。此书一出,《大宋宣和遗事》便销声匿迹了。
《水浒传》迁梁山泊考证
《大宋宣和遗事》中提到了梁山泊,却把它安在了太行山,现作如下考证。《水浒研究论文集》载:《水浒传》“不是一个人写成的,也不是一次写成的……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人民大众口头传说阶段,(二)民间艺人讲述和记录阶段,(三)作家的编辑、加工或改写阶段”。在《宣和遗事》中有水浒故事六则:一、杨志等押花纲,违限配卫州;二、孙立等夺杨志,往太行落草……
“可认定它所据的‘话本’是元人所作《水浒传》最早的底本。以元人《宣和遗事》和南宋龚开《三十六人画像赞》比较,其不同者有三点:一、龚开在卢俊义、燕青、张横、戴宗、穆宏的赞语中五次说到太行山,却没有说到梁山泺。《宣和遗事》才确定了梁山泊为宋江的根据地”“明人所见《水浒传》,系‘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则施、罗两氏都非《水浒》的原作者,施氏仅就原本审订校正,使成为定本,罗氏又加工编次而已”。
王利器在《谈施耐庵是怎样创造梁山泊的》写道:“施耐庵总结了宋江一百八人在太行区域,在楚、海州等地,从事斗争的地理知识,认为不能停留在‘流寇’式的阶段,而必须建立一个革命根据地,于是吸收其精华和经验,来创造一个很理想的水陆条件具备的梁山泊。因之,这样一个梁山泊,是通过施耐庵概括的加工,而把它典型化了”。
“元人都知道‘宛子城’是属于太行山区的”“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做‘蓼儿洼’。其山四面都是水港,中有高山一座,其山秀丽,松柏森然,甚有风水,虽然是个小去处,其内山峰环绕,龙虎踞盘,曲折峰峦,陂阶台砌,四围港汊,前后湖荡,俨然是梁山泊水浒寨一般”。
水浒英雄,有许多是太行好汉,施耐庵在创造梁山泊时,把太行山的 “宛子城”和明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中的“蓼儿洼”,作为梁山泊组成的一部分,这是很自然的。
水浒戏和《水浒传》中说:“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支战舰艨艟,三十六座宴楼台,聚数千家军粮马草”。水浒英雄,梁山好汉,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根据地,才可雄视一方,与封建王朝抗衡。
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动,原产于西边太行山的水浒故事,东移至百余里的水泊梁山,而《水浒传》的成书者未能全面驾驭、系统修改,书中的方位、路程等都未有随之变动、更改。当时受历史条件限制,地理知识匮乏,想全面系统改动,决非易事,故存有多处讹错。
“水浒”碑文与“四大名著”
2009年11月27日,梁山获得一个重要发现。在后山有一处摩崖石刻,碑文中居然有珍贵的“水浒”二字。碑刻因隐藏在一个唐代寺庙遗址而被忽视,碑文落款为“明万历十七年”。专家们异常兴奋,因为标有“水浒”字样的文物,第一次在梁山上被发现,随之把“水浒”谜题带入人们的视野。
“水浒”二字最早见于《诗经》,一般解释为“水边”。这个词汇很生僻,古籍中也罕见。《水浒传》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石刻文字显然晚于小说成书,碑文中的“水浒”是沿用了小说,还是小说之名源于它?《水浒传》得名之谜打开了新的时空,谜底有待人们继续探究。
明代后期著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王世贞,最先提出“四大奇书”:《庄子》《史记》《西厢记》《水浒传》。
几十年后,小说家冯梦龙提出了新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大家金圣叹,既认可王世贞的“四大奇书”,又列出了他心目中的“六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少陵集》《西厢记》《水浒传》。
相比之下,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观点更为客观。他不赞成王世贞的说法,因为《史记》是史书,《庄子》属散文,《西厢记》为戏剧,《水浒传》乃小说,四者根本不是同一类著作。相反,他非常认可冯梦龙提出的“四大奇书”名单,因为都是长篇通俗小说,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社会文化。经过李渔的肯定,冯梦龙提出的“四大奇书”的说法迅速流传开来,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金瓶梅》有过多的性描写,清初顺治年间起被列为禁书,直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于乾隆年间问世,逐步取代了《金瓶梅》。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先推出了“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世人所公认。
①明代《水浒传》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水浒传》版本
②梁山摩崖石刻拓片局部
③水泊梁山“水浒寨”鸟瞰 ■关义华 摄影
④宋江马道
⑤梁山前的平原水库与水泊广场
⑥今日“黑风口”李逵雕像
⑦今日水浒寨“忠义堂”
⑧梁山寨“扭头寨门”遗迹
⑨水浒大寨第一关
■资料图片
①
⑥
②
⑦
③
⑧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