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依依的京杭大运河,就像剧中杨春早的名字一样,杨柳依依春来早,今朝运河起春潮。翘盼已久的历史传奇剧《运河风流》,终于在山东卫视黄金时段闪亮播出,像一首悠远、绵长而高亢的歌,在京杭之间,在运河两岸,吟哦传诵,引发一波又一波的共鸣与反响,好评如潮,喝彩不断。
我从忙中抽闲开始,看到痴迷地追剧。随着剧情的铺展、跌宕与陡转,我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发生在我们济宁、我们身边的故事,如此地婉转动人、激荡人心。这是历史河湾的风流,这是历史长河的风流,这是一方水土的风流,这是济宁人、山东人、中国人的风流,这是炎黄赤子、热血志士的风流。
这部以运河主线贯穿,以真实故事为原型,以民国初期黄子荣、宋鲁生、杨春早为代表的“济宁三杰”跌宕起伏的家国叙事,展现讴歌了运河儿女追求大义、大爱、大信的情怀与境界,彰显了一脉清流,一方热土之上赤子群体的爱国情怀。
我是在运河边出生、运河边长大的,运河就是我的母亲河,运河就是我最初的展望。初中时代的青涩里,我写的第一首诗,就是大运河。往前追溯,我曾祖父、祖父,都是沿着京杭大运河走出自我,走向大爱与深情的。他们沿着运河走南闯北,走向广阔豪侠的江湖生涯、救苦生涯、除恶生涯,也树立起我的先辈们嫉恶如仇、为国为民、刚烈忠贞的家风与傲骨。
到了我父亲这一代,革命的星火已在运河两岸蔓延,他就是沿着运河堤岸走向革命生涯的。他追随着为百姓谋求福利,为祖国抵御外辱,为人民求得解放的共产党游击队、别动队、特务连和特务营,到汶上剿匪,到兖州攻城,到湖上抗日,到胶东突围,到淮海决战,到海岛戍守,到抗美援朝的鸭绿江边……每当我捧起他的革命勋章,心底就燃起一团豪情与壮志的火焰。于是,我也从运河畔的家园走向了南疆的炮火硝烟。
十年前,我撰写出版的以家族家史为背景的长篇传记小说《追寻岁月》,三卷本的副标题分别为“双侠英豪”“铁血忠诚”“正道沧桑”,尤其是对经纬双线的地域构架和情节交叉中,其纬线布局也是以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为主线、为脉络而布局而展开的。
蜿蜒流淌的大运河,是我生命的摇篮、生活的道场和文学的原乡。在《运河风流》中,我有着根深蒂固、深入骨髓、越陷越深的代入感和自豪感。
多少年来,每当耳畔响起乔羽作词的《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大运河。在他老人家的殷切属望和谆谆教导下,我作词并传唱的多首歌曲,也是抒写大运河、歌唱大运河、珍爱大运河的。
《运河风流》从最初酝酿,到确定创作,再到完成剧本,用时五年之久。这五年里,编剧高满堂先生曾数次来到运河边,感受它绵延千里、流序经年的往事和内涵。
高先生说:“望着蜿蜒远去的河道,我时常在想,当年在这条运河畔,在声声号子声中,生活着怎样的一群英雄豪杰、文人墨客、运河儿女?他们是如何的柴米油盐?又是怎样的仁义忠勇?这五年里,我查资料,做采访,渐渐的,主题从生硬到圆润,从直白到丰富,从严肃到温和;情节从杂乱到条理,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精密;人物从模糊到清晰,从呆板到生动,从冰冷到温润。这条缓缓流淌了千年的老运河,在我的心里,在我的梦里流淌着,最终在我的笔端流淌出了故事,流淌出了人物,流淌出了一部六十多万字的《运河风流》剧本”。
追剧、沉思、畅想,《运河风流》铺设了“三大家族”为主线的人物关系网,云集铺展各路人物与情节,并构架和描摹运河儿女及其身后家国的传奇命运,追述铺展了民国初年的风云际会和历史烟云,深刻挖掘官商儒的社会阶层、精神品质和文人风骨,生动诠释刚正为官、信义经商、正气治学的社稷理想和人生正道。
“三大家族”在三十年的历史纵线和命运流衍中,引申到民国初年、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宏大史实,把主人公的个人命运和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构思、渲染于一体,平添了剧情的厚重感、沧桑感和史实感。
黄家世代为官,“修身立宦海,持德见青天”的门匾,昭示着黄氏家族的人生信条和立家之本,为主人公黄子荣铺垫了人生背景和生命底蕴。
杨家萃文阁“洁身正骨”的匾额,也同样造就出智儒慧心的杨春早,且有着与生俱来的凛然正气和铮铮傲骨,以至于宁可致哑也不辱魂。
宋家的客厅则高悬着“信义天下”的匾额,这是宋氏家族的传家训与生意经,从而造就出“商之义气”的宋鲁生。
浓墨重彩的是,出仕为官的黄子荣,因为看不惯旧时官场贪官污吏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那滩浑水,辞官回家,聊避风雨,却又为济宁民众的生计大事而挺身参选,并智勇双全地在官匪之间巧妙周璇,惊险连篇。不计与宋家的世代恩怨,帮宋鲁生渡过多次危机难关,既维护了善商良贾的合法利益,又促进了济宁商业的繁荣。心存大义的宋鲁生也知恩图报,在黄家遭遇危难之时,也不吝出手,多次相帮,处处隐含和体现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
抗日战争爆发后,心怀爱国情结的黄子荣,又策动女匪头领一片云走出匪窝的孤岛和人生的孤岛,风风火火地参加了抗日队伍,完成了本质的蜕变和人格的升华。
作为济宁市作家队伍中的一员,我惊叹、赞叹剧中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作为民族工业的传承和实践者,我也关注、追念、思考剧中有关民族工业的剧情剧段。
《运河风流》给我的视觉、知觉和感觉是震撼的,也是振奋的。
运河侧畔,尽显济宁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