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马晴 李勇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需求日趋多元,仙营街道积极推进实施“党建引领 网格赋能”工程,破解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难题,构建起“党建引领、网格赋能、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将治理服务延伸至社区治理“末梢”。
党建领航,全角度建强工作体系。仙营街道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多网合一、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的网格化治理体系。织密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网格,将所辖5个社区划分为69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按照“三清五有”的标准,整合2至5个网格打造网格工作室,每个网格工作室成立1个党支部,党支部书记由社区党委委员或热心党员兼任,派驻街道科级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院党小组”的四级组织架构。深化“四网合一”,打造全科网格,将城市管理、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生态环保、应急管理、消防和治安管理等部门下沉人员全部纳入网格,合理分配执法力量,以网格为基础划定执法区域,在网格中开展联合执法,使人员管理、指挥调度、执法行动“三个统一”,推动实现多网合一、一网多元,一格全能、一抓到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管理体系,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精准赋能,全方位激发网格活力。街道聚焦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网格员的综合素质,挖掘辖区资源,稳步提升网格服务群众能力。充分发挥网格员常在网中走、靠前工作的优势,常态化开展“幸福来敲门”巡查走访活动,全面收集基层群众诉求、矛盾纠纷等民生事项。能够解决的直接由网格员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事项,及时逐级上报,促进问题在一线解决,让“有事就找网格员” 成为居民解决问题的第一反应。
面对治理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仙营街道始终坚持把网格化服务作为联系服务群众、加强网格治理的重要举措。坚持开展“19日网格志愿服务日”活动,根据“网格+”志愿服务清单开展关爱空巢老人、邻里守望、爱心义剪等志愿服务活动700余场次。创新推出“和小文拉家常”等网格协商品牌,持续开展“9号民主协商”活动,发挥居民代表、网格员、楼长等小区骨干引领作用,通过走访座谈、召开协商议事会等形式,解决了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
由网格室党支部牵头,建立了网格党组织领导下的红色物业,整合现有红色物业、红色管家、业委会、信用商铺等力量,有序吸纳各类市场主体、社会力量作为“红色合伙人”,组建69支“网格服务队”融入到网格化管理中。
网格工作室与信用赋能充分结合,深化街道“蒲公英志愿队”志愿服务品牌,定期召开“居民说事”“网格9号议事”等协商议事活动。组建“秦来修”“578”“我去吧”等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根据群众需求制定志愿者服务活动清单,利用网格资源,做到“让身边人服务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