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帝恩
8月15日上午,“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之“大师讲堂”韩童生专场在尼山圣境举办。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爱好者,著名演员韩童生做了主题为《表演随想》的分享。
“70年代中期,有一次我去看话剧,拉开大幕的那一刻,一种充满了悬念的感觉深深地震撼了我。”韩童生说,从这次看剧开始,他决定“将来有一天必须做戏剧演员”。20世纪70年代末,韩童生如愿来到话剧院工作,走上了职业道路。“到现在,我演戏剧,仍然莫名激动。”韩童生充满感情地说。
在韩童生看来,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戏剧表演最能够锤炼技术。“对于年轻演员来说,只有投入到演戏中,他才不会紧张。只有自己享受舞台,才能让观众也享受舞台。”韩童生表示观众的掌声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
韩童生说,舞台戏不是生活和现实的简单呈现,演员需要用刻画的语言和行为去征服观众。韩童生流畅地表演了几个戏剧段落,声音或激昂、或低沉,“举重若轻”、充满能量的表演,让现场爆发出阵阵掌声。
一个好的演员,气质一定是独特的。韩童生分享道,演员通过强化、演化,可以达到更好的戏剧效果。演员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就放弃了自身努力,要让自己具备多种可能性。如通过下乡演出、慰问演出等,都可以提升演员的能力,得到观众的喜爱。
韩童生说,戏剧演员要把强烈的动机放在作品里,通过音色、音调和表情传递思想,而不能单纯念稿。
在谈到自己的性格时,韩童生表示,他是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只要没离开演员这个行当,就要每天去训练。如去公园,在开阔场地“开嗓”等,每天都得练,不练声音就紧,就会“坏事”。要时时刻刻以职业演员的要求来鞭策自己。
“在拍戏现场,我是不敢看回放的,每次看回放,都觉得演得不够好,就想再多演几遍。”韩童生说,每次自己都希望用最好的状态,做足够的功课来达到最好的效果。有一次演戏需要弹吉他,韩童生就提前一个月去吉他学校报了班,最后表演“有模有样”,得到了大家好评。事先有所准备,去接触,才能演好。“有准备和没有准备一定是不一样的。”韩童生说。
在常人眼中不太容易注意到的细节,如街头吵架等,对演员来说可能是重要的素材。韩童生特别喜欢和别人聊天,也很喜欢“吃瓜”,通过观察别人提升自己的演技。韩童生告诉大家,生活中积累的东西是一定能用到的。“比如我演《狂飙》这部剧的村长,就来源于之前认识的一位村长,每天喝1斤酒,血压200多。”韩童生通过观察,避开了许多“脸谱化”的角色,通过生活化的表演让角色更加立体。比如有些好人,生活里长得是有点“凶”的,但骨子里很善良,这就需要去多观察,多学习。有一次演反派,因为演得太深入人心,韩童生上街还被女影迷“暴打”了一顿。韩童生只得苦笑着对对方解释,那是戏里的角色,不是真实的韩童生。
新时代,新的技术和业态的加入,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韩童生说,要通过微表情和分寸的掌握,更好地在镜头前表演。
“有时一部剧要演几百场,如何克服疲惫?”对于这个问题,韩童生说,演员要对戏剧永远有新鲜感,不忘初心,保持对戏剧的热爱。只有热爱,才能不断思考,在每次表演时加入新的变化和内容。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韩童生表示,来到济宁,看到许多小学生来研学游,感觉非常可喜。现在生活好了,小孩子对戏剧、角色都很敏锐。戏剧可以扩展孩子们的兴趣,丰富人生阅历,对人际交往也很有帮助。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在这个层面来说,了解戏剧、喜欢戏剧,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现在观众对戏剧的期待和了解程度,绝不是十几年前能比拟的。”韩童生表示,随着大家对戏剧愈发了解,演员也需要保持进步。现场的问题问得都十分有水平,这也证明了观众的想法越来越多,对戏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无形之中倒逼演艺行业思考新的表达和新手段、新业态。
来到济宁,来到尼山,韩童生说,这次“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办得非常好,和先贤对话,可以远离城市喧嚣,沉下心来思考问题。韩童生说,希望自己能更好地推广戏剧,同时在演技上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