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太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强调,要“聚焦关键环节、强力攻坚突破,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加压奋进,全力以赴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我市“九大优势”持续放大、“九大战略”全面起势,制造业产业集群积厚成势,现代港航物流强势崛起,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顺利实现“双过半”,这些都是我们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扎实基础和显著优势。去年,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为济宁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抢抓机遇,集中精力加快推动重大战略实施,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阔步前行、行稳致远。
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是龙头,是脊梁。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聚力突破制造强市建设,坚定不移把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要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干部助企攀登活动,聚焦全面培强育优“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群“三个重点”,加快推进高端化、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五化转型”,实施重点企业培育等“七大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中心城市。
内河航运为省级重大战略,济宁理应争当排头、率先突破。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机遇,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支持,加快实施现代港航物流战略,聚力突破现代港航物流发展。要聚焦“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千亿产业”,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提效能,推动传统内河港口向开放港口、散货运输向集装箱运输、传统船舶向新能源船舶、物流辐射区域由济宁向周边省市“四个转变”,加快打造立足京杭运河、对接长三角、辐射“一带一路”、影响全国、联通世界的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建设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的桥头堡。
文化是济宁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我们必须发挥优势、主动作为,聚力突破文化“两创”,在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展现更强担当。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一个目标”,抓好儒家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三大重点”,深入实施文化“两创”展示、文明交流互鉴、文旅融合发展等“六大工程”,狠抓济宁文化资源挖掘,加快突破尼山片区,打造济宁“文化地图”,持续提升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影响力,努力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走在前。
济宁都市区是我市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我们要树牢“大济宁、全域化”发展理念,紧扣“四个一体化”目标,推动重点领域快速融合,提速推进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任兖邹曲嘉”都市区城市形态,全力打造全国都市区建设示范城市。同时,要进一步细化实化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强力攻坚突破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切实推动“九大战略”落实落地、见到成效,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