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多少次为一座肃穆的雪山而震撼,为一首原生态的民歌而感动,为一片青青的草原而癫狂……”“无论是我以狼嚎的方式进行毫无规律的表达或者宣泄,还是以诗人的方式自我陶醉地吟唱,我都感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我想作者已经融入这片山水,追逐精神领域的图腾。他之于这片土地,就像游子之于母亲的怀抱。也许是因为来自孔孟之乡的济宁市邹城,名字里带着一个夫字,他以名字独一无二,百度都没重名而自豪。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武夫安从山东来到新疆兵团农六师一〇五团,当过农工、拖拉机手,又从团场宣传科干事到杂志社编辑、主编、副社长,一步步成为作家,已出版散文集8部,报告文学1部。
在新疆30多年,武夫安应该算是一个山东籍的新疆作家。这些年,频繁地往返于山东和新疆,骨子里有着孔孟的儒雅和大西北的豪放。乡愁一直是武夫安放不下的主题,“越是接近故乡的时候,越是抓不住乡情的手指。”
在来新疆之前,写了很多鲁南山区家乡的篇章,如《许多年以前的村庄》《村戏》《金唢呐 银唢呐》《那山那水那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故乡在他的记忆深处生根发芽。来到新疆谋生,中年时期创作达到了高峰期,陆续出版了《新疆故事》《新疆探险记》《新疆奥秘》《洒满阳光的新疆》《正午的马蹄》《我的温泉河》等作品集。
从20世纪90年代,作者一直行走在新疆大地上。这里的山水、风俗、饮食,深深地融入武夫安的生活。他俨然以新疆人自居,说着一口地道的新疆普通话,新疆的每个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他甚至比老新疆人更了解新疆。
因为当过记者,他走遍了全疆各地州,甚至环绕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他熟知这里的人文地理,生产建设兵团更是如数家珍,头头是道。他走过的城市几乎都留下了代表作,如写库尔勒的《半城梨花半城水》 ,克拉玛依的《拜问雕像》,温泉的《我的温泉河》,精河的《精河枸杞》,阿勒泰的《冬捕》,喀什的《喀什噶尔的阳光》,和田的《和田采玉人》等。
这些作品成为了解新疆的窗口,如果济宁邹城是武夫安的精神故乡,新疆已是承载他肉体的故乡了。
《太阳挂在树梢上》,是武夫安2010年的散文集。全书分六辑,一、二辑主要是写故乡山东,三、四辑是新疆山水,第五辑是团场岁月,第六辑则是草原文化。
武夫安的散文短小精悍,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纯朴,给人以感悟,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他的散文很规矩,属专业的、传统的写作。其中哲理性的语言,我很喜欢他文章中的这句话,“没有什么事物比一座山屹立得更长久,没有什么行为比一条河的走向更难以改变。”
他“一直就是这片土地上坦坦荡荡的走着,用嚎叫表达我的情感。三十年来我一直在路上,我想走遍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就一直没有停下来。我的这种行为无论是精神上的疯狂,还是行为上的迷途,我都不想再停下来。也不能用对与错来界定它,因为,走着就是进步。”
大美新疆,是摄影家、画家、旅行家的天堂,对作家来说也是同样。这里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原、戈壁、沙漠、湖泊,都是艺术家灵感的发源地。红枣、沙枣、哈密瓜、葡萄、香梨、枸杞、棉花、玉石、英吉沙小刀、阿勒泰狗头金……作者文章里都有涉及。
在武夫安的众多散文里,草原占了多数篇幅,他有着深深的草原情结。他喜欢草原,喜欢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他喜欢像一匹马、一群羊,走在天山南北的土地上,一路走去,漫无目的。
有时候,他会随着一座山的走向而一直走下去,或沿着一条河流,一直走到它的源头。作者甚至比一些草原附近的人更熟悉草原,少数民族的史诗、敖包、那达慕大会、蒙古长调……读之让人神往。
武夫安有的篇什幽默诙谐,天真烂漫。
《大米的故事》中,我与二狗和米的故事。“大米饭之于我当时是件很奢侈的事,一直幻想着将来有了钱顿顿吃大米饭,吃一碗看一碗,而且吃完饭绝不擦嘴,嘴角的米粒一定让二狗和他爹看到。村里只有二狗他们家经常吃大米饭……最可气的是二狗经常在我跟前炫耀……这样一想,我就想笑。我的童年就是在幻想中不知不觉走远了。”
跟随着他的脚步,品读他的文字,让我们一点点了解新疆并爱上新疆。
大美新疆是一座包容的舞台,武夫安在新疆这舞台尽情地挥洒、行吟。希望在后面的日子里,能再分享武夫安带来的精神的盛宴。
《太阳挂在树梢上》 武夫安 著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