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武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奋斗目标作出的重要论述。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重要判断。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导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过长期努力,我们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是基于物质文化需要而言更高层次的需要,它不但对诸如衣食住行之类的物质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对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之类的精神需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既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又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国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竞争,其中主要是经济实力竞争。近代中国,经济落后、国弱民穷,在国际舞台上,中华民族只能充当配角,任人宰割。今日中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已经“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深刻启示我们,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注重物质文明建设,构建独立而现代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民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由于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做后盾。如今,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涌入中国,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西方国家走“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孕育出资本主义文明“只见物不见人”,漠视人精神需要的追求与满足,造成人的精神、信仰危机。我们不能走西方式现代化之路,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生产力都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与繁荣。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以确保其为文明形态的演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中,未来的理想社会应当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重视物质生产以实现物质富足的新文明,而且是摆脱物的依赖性逐渐实现人的精神富有的新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会到人类文明形态的新面貌,将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因此,其孕育的社会主义文明必定能克服西方现代文明固有的精神弊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