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济组轩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新时代10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组织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围绕中心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奋力“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推动理论武装、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政德教育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以高质量组织工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唱响孔孟之乡组工干部奋进最强音,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政治统领 理论引领
着力夯实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充分发挥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每季度召开党建领导小组会议,定期研究谋划党的建设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市委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大会、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全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推进会,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分领域召开党建推进会,营造了大抓党建、大抓基层的浓厚氛围。改进党建工作考核方式,制定党委(党组)和书记抓党建工作“两张清单”,推动党建责任落实到最基层。
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工程,分领域、分专题、分层次对干部开展集中培训。组织开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全会精神集中轮训,市级层面举办各类班次400余期,培训干部6.2万余人次。充分发挥市委党校主阵地作用,累计举办205期培训班,培训各级各类干部1.3万余人次。全面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实体化运行全市156个乡镇(街道)党校(党员教育中心),广泛开展“发现榜样”、“我来讲党课”活动,分级分类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引领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担当作为建新功。
抓实党内集中教育。高标准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有效推动党员干部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通过一场一场思想淬炼和政治洗礼,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淬火提升,在教育中固本培元,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夯实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树好导向 选贤任能
着力打造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
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牢“三个导向”“六个标尺”,旗帜鲜明激励干部担当实干、奋勇争先,干部队伍呈现出铆足劲、向上争的精气神、新面貌,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生动局面。
精准选用干部。围绕事业发展用好干部,对干部进行实绩“大排名”,把经过基层和一线历练、能打硬仗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高质量完成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政治能力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落实的意见》等文件,制定全市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干部宏观管理“四管十二条”等政策,旗帜鲜明亮出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建强用好干部队伍建设指挥部,建立常态化干部调研、信息收集、督导反馈、结果运用机制,紧扣市委重大部署和重点任务,常态化开展一线考察识别,及时将干部表现计入执行力档案,中组部《组工通讯》刊发相关做法。近年来,每年开展2次干部工作专题调研,精准了解领导班子运行和干部现实表现情况。制定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十条意见”“四个一批”历练提升实施方案,对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纳入信息库,确保党的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培养锻炼干部。聚焦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和专业化能力,实施“双提双助”“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提升领导干部八项本领、七种能力‘八七工程’”“‘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专业化能力提升”等系列培训工程。开展干部大讲堂,市县乡三级近3万人参加,邀请各领域专家辅导,有效解决“不真懂”“不会干”问题。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提升”活动,8.5万余名干部基础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全覆盖。深化“干部助企攀登”,选派年轻干部脱产进驻企业,把产业一线作为“赛马场”“练兵场”,着力打造懂企业、通产业的干部队伍。济宁市“干部一线培养机制”的做法多次被省级、中央级媒体刊发。
严督实管干部。出台《济宁市干部监督信息沟通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组织部门信访举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健全干部监督制度体系,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提名”。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常态化开展书记、组织部长与干部谈心谈话,全面了解干部思想工作状况。实施涉组涉干信访问题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干部人事档案规范提升专项行动,全力攻难点、破堵点、治痛点。编印《干部监督工作文件选编》、《市管党政正职必读》,用好提醒函询诫勉手段,教育在先、预防在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正向激励干部。出台《关于建立考核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若干意见》,建立健全容错免责、纠错防错、诽谤诬陷澄清、考核激励、干部关怀“五项机制”,调动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开展“月月大比拼、季季大比武”,亮点突出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市委常委扩大会上发言、领红旗,“指名道姓”论快慢、争先进位促提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激发干部潜能,我市坚持“考人”“考事”相结合、激励干部争创一流的有关做法,被中组部《组工信息》刊发推广。深化中组部公务员平时考核联系点、绩效管理试点,激发公务员队伍干事创业活力,成功争取全省公务员平时考核与绩效管理融合试点,获评“山东组织工作创新奖”。聚力培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我市1名公务员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大抓基层 强基固本
着力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先后实施强化党建统领推进“双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至2024年),一年一主题、一步一台阶,分领域确定重点攻坚事项,挂图作战、逐项提升,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有关做法多次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以“全面规范”为主题,推进村党组织整体提升,284个“强基村”全面提升,71个村改社区全部完成攻坚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各项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全面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赋能培训,市级分类型、全覆盖轮训村党组织书记,着力提升能力素质。印发村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指导意见、“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措施,开展“擂台比武”、考核“大排名”,打出管理监督、考核激励“组合拳”,激励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积极对接省“万村共富”行动,深入推进“千企联千村”,推动713家企业与870个村开展联建合作。全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3个示范区入选首批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全域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持续深化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全面落实街道党工委“五项权力”,持续推动明责、赋权、扩能。坚持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服务,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0814名,建成“红帆驿站”2348个,网格党支部覆盖率达98%以上,中组部《组工信息》、《党建研究》等刊发相关做法。深化“儒风济宁·红色物业”建设,实现物业企业党组织全面覆盖、无物业管理小区全域清零,在小区、楼宇商圈等建设“红帆驿站”2348个,推行“红心公益”“红色代办”,擦亮“党员在身边、服务零距离”品牌。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待遇、提升能力素质,涌现出社区好书记张宝芳等一批先进典型。
激活两新组织党建效能。深化实施两新组织党建“红帆领航”行动,坚持抓覆盖、建机制、强服务,全面推进“企业片、商业圈、产业链、行业线”党建共同体建设,推动两新组织在高质量发展中“唱主角、展担当”。紧扣4个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建立了41个产业链党建联盟,助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成立快递、外卖、道路运输、直播电商行业党委,打造“红帆领航·新新向党”党建品牌,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人民日报》刊发我市有关做法。
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在机关,制定全市机关党的建设“三级四岗”责任清单,持续深化模范机关创建;在国企,推行“党建+项目建设”工作模式,打造了“一线党建”“千尺井下党旗红”等党建品牌;在学校,实施“示范引领”工程,评选了一批党建工作示范校;在医院,开展“健康济宁 杏林先锋”党建示范医院创建,激励党员医护人员在一线亮身份、树形象。
提高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持续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发展党员全程纪实管理,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分类管理省级试点工作,推行农村(社区)党员档案县级集中管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量质齐升。高标准打造济宁党支部组织生活示范馆,市委常委率先到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创新实施民意“5”来听行动,选派2.8万余名机关党员干部担任“民情书记”,走访群众271.7万人次,解决诉求77.6万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和认可。
盘活人才 广纳英才
着力集聚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打造人才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呈现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各类人才纷至沓来的生动局面。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2万人,合作院士92人、各类高端人才2100余人。
全面优化推进体系。成立人才科技工作指挥部,将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科技指挥部有机衔接,强化部门协同、握指成拳,市县联动、一体作战。调整优化市、县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县市区委书记抓人才工作责任清单,持续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制定全市科技和人才招引中长期计划及年度实施方案,建立需求摸排、政策调研、对接服务等“五项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持续升级政策体系。从企业和人才角度出发,相继出台了“人才新政20条”“产业人才支撑10条”“人才金政20条”等含金量高的突破性政策,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制定济宁市《人才集聚节点建设工作方案》、《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实施方案》,大力集聚产业集群急需紧缺人才。出台《社会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办法》,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高层次人才。常态化开展“人才政策送企业”活动,实施“政策敲门”行动,对政策落实进度用“四色图”进行标记、销号管理,保障人才政策落地见效。
不断创新引育体系。高规格召开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邀请260余名国内外知名院士和专家学者,聘任11位院士担任济宁“人才大使”,引进人才210人以上。常态化举办院士专家济宁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实行重点企业引才“配额制”,帮助企业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聚焦19条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人才需求,签约大院大所56家,38家“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在我市设立实体科创载体。揭牌成立山东省先进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稀土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济宁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度进一步提升。组建全省首家实质化运作的技工教育集团,培育一批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产业技能人才,打响“济宁技工”品牌。
用心完善服务体系。畅通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提升“圣地人才一卡通”服务功能,配备服务专员699名,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加大“人才贷”推广力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精心建设人才驿站、人才社区、人才街区,打造人才发展最优生态。建立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评选表彰一批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助企攀登优秀工匠,爱才敬才的氛围更加浓厚。
深挖资源 擦亮品牌
着力加快干部政德教育提质升级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创造性地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应用到干部教育培训中,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为政之德”为主题,倾力打造了全国首个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设立了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列入了中组部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是目录中全国唯一一处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干部的学院,也是唯一一处以“政德教育”为办学主题的干部学院。目前,学院已承接各类班次1700余期,培训学员10万余人次,成为辐射全国的重要干部教育培训平台。其中,中组部13次安排中央党校中青班1415名学员来学院开展政德教育。
教学体系不断完善,4堂专题课分别入选“全国好课程”“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4堂专题课受邀到中央党校、北京大学送教授课,5堂课程入选“全省基层干部培训优秀网络课程”,中组部中国干部网络学院专门开设了干部政德教育学习专栏,是全国唯一开设的地方特色课程专栏。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打造了30多处现场教学点、10余处基层社会治理体验教学点,连续五年在省社科规划中设立“干部政德教育”专项,2022年实现了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12本教材入选了“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共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实践基地”,承接了“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的高级公务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式培训,举办了10余期新疆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服务保障不断规范,建立健全100余项完备规范的制度和标准体系,“干部政德教育”标准化项目先后入选了省级和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干部教育领域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
踔厉笃行再出发,奋勇争先向未来。站在新征程新起点,全市组织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过硬的作风,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奋力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上书写济宁组织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