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15天,我们与孔子相遇;15天,戏剧与尼山相融。
“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在为期半个月的精彩展演和主题论坛后于8月27日闭幕。
济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儒家思想在这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今年,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强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周年之际,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宁市人民政府在曲阜共同打造了“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将儒学传承与戏剧艺术相融合,展演了10部青年导演原创剧目、6部高校剧目、5部特邀剧目,并充分运用尼山圣境景区的不同场地、空间,打造了9场大师讲堂、7场艺术工坊,开展了装置艺术展、五道雅集、亲子六艺、国风剧本杀、手作和美食市集等系列艺术活动。与此同时,30余位国话演员现身青创导演计划现场,以看戏或讲课的方式支持青年导演计划,线下展演和线上播出相得益彰,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40亿,为现场和网络观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奉献了一场文艺盛宴,也为“文化济宁”带来了更多线下观众和网络线上的全国关注度。
据了解,“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以“新经典、新城市、新田野”为主题,集结11位青年戏剧导演,原创10部戏剧作品,包括《子与阳货》、《我见夫子,是山是水》、《夜行记》、《黄鱼先生》、《未·来》、《织娘》等,致敬文化经典,支持乡村振兴,以时代视角创新表达,反映中国青年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培养青年艺术家的文化责任感,为民族立心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在孔孟之乡,现代话剧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了双向奔赴;在儒学圣地,文化艺术与旅游活动实现了交汇融合。中国国家话剧院走进尼山,是寻根、是传承。在先贤传扬两千年的智慧光芒中,我们期望通过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表达我们对圣贤智慧的敬意,传达我们对文化经典的转译,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交融,让儒学传承与戏剧艺术互“唱和”。
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文艺吹响了时代前进的号角。此次中国国家话剧院与济宁市深度合作,策划推出的第二季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是一场中国原创戏剧的文化盛宴,是一次双向奔赴、文旅赋能的品牌活动,更是以戏剧力量实现文化传承及现代化转译的生动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中国国家话剧院强大的戏剧文化影响力和济宁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联动整个山东的文旅大戏,有效助力国话品牌文旅赋能价值及山东文旅吸引力的提升,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次在尼山举办“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共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文艺新担当,为我们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戏剧之外的板块一系列变幻多样的节目设置充分容纳了年轻人火热的体验式消费、国风文化消费偏好,再次印证了中华文明“守正不守旧”的创新性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孙红雷、韩童生、张凯丽、王绘春、雷佳等众多文艺工作者走入“三孔”,演绎孔子六艺。由孙红雷、韩童生、陈数等行业翘楚参与的大师讲堂及王亚彬、张肖、张艺兴等优秀戏剧工作者分享的艺术工坊,以戏剧人的心声对话圣贤,深情表达对戏剧、对传统文化的礼敬。青年导演们纷纷表达了对中国国家话剧院和济宁市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为青年导演创作提供了如此宝贵的机会,为青年导演们的创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灵感。同时,他们也感谢孔子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这些不竭的灵感源泉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做这样一个文化的传播,一个文化的链接,把传统经典的东西用更现代的语言,用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出来。这个活动为年轻导演们、演员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弘扬。”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袁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