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8月25日举行护航现代化强市建设新闻发布会。市公安局主要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护航现代化强市建设有关情况。全市公安机关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的坚强领导下,紧扣现代化强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所需,主动聚焦大局、精准施策,全力打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护航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了公安力量。
以服务保障重大项目为牵引
主动融入 锻造护航品牌
强化顶层设计。市公安局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今年初就把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列为牵动全年的“十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立足公安职能,研究出台《济宁市公安局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2项重点措施》,确保各项服务保障措施从严从细落实,锻造了具有济宁公安特色的“谋在前、防在前、服务在前”护航品牌,经验被省公安厅推广。厚植服务理念。深入开展“护航新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引导全警树牢“干在大局需要处、办好群众急难事”理念,增强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公安机关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建立联系机制。出台《济宁市公安机关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完善“领导包靠+项目警长”工作模式,压实领导干部、警种部门、辖区派出所联系服务责任,落实常态联络、风险隐患防范、突出犯罪打击整治、周边秩序维护等8项措施,深入开展问需、问安走访活动,指导企业加强内部安保、防范重大风险,做到“定期能走访、有事能联系、办事有结果”。同时,持续将服务保障工作向民营企业、个体商户延伸,保障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以打好“五场战役”为抓手
立体防控 提升创安质效
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治安问题,开展政治安全保卫、扫黑除恶斗争、突出犯罪攻坚、民生问题整治、安全隐患治理“五场战役”,统筹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保持了打击整治强大攻势。主动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始终把防范化解风险摆在第一位置,坚持“及时发现、提前介入、处早处小、控早控小”的思路,部署开展以“风险隐患大排查、街面平安大巡防、治安问题大扫除、公共安全大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夏季严打整治百日行动,掌握了护航发展的主动权。严厉打击突出违法犯罪。坚持靶向用力,对破坏发展环境、侵害群众企业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打击、毫不手软。持续保持对涉黑恶行为的严打高压态势,深化金融放贷、乡村治理、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经营侦办涉黑恶专案14起,主要打击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完善立体防控体系。落实网格化巡防机制,完善“空地一体化”巡防格局,开展“警灯闪烁”“暑期守护”等专项行动,组建640人的应急处突尖刀队,全面提升了见警率、管事率,1至7月份,全市治安警情同比下降8.9%。精准加强安全监管。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1至7月份全市一般程序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财产损失“四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19.45%、11.01%、19.63%、18.66%。依托巡查宣防、反电诈“清楼扫地”集中行动,联合有关部门就黄赌、民爆、燃气、校园等6类问题开展联合检查整治。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动力
激发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一窗通办”模式。在全市15个政务服务大厅公安专区全部实体运行“一窗通办”,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统一窗口出件”模式,涵盖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核发、驾驶证补换领、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户籍登记迁移等50余项服务事项,设置“全科通办”窗口49个,真正变“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拓展“互联网+”服务深度。升级打造集信息发布、网上办事、解读回应、投诉举报于一体的济宁“微警务”服务应用平台,上线户籍、出入境、车驾管等领域12大类148项服务事项,其中92项实现全程网办。深化“一网通办”暨“无证明城市”建设,14个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居民身份证、营业执照、行驶证等证照“免提交”。推进服务便利化升级。在全省率先推行车管便民利企“线下星期六”服务,方便群众周末办事。推出10项出入境便利措施,建立“移民事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窗通办、并联办理”,为外籍人员办理签证延期、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等业务630余件次。开通全类户口迁移和居民身份证业务“跨省通办”,更好服务人口自由流动,满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整合省、市民生警务平台、济宁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济宁市网络问政平台、9600110民生警务热线等网上网下各类群众诉求,统一纳入山东民生警务平台系统办理,压缩流转时间、落实跟踪督办,确保诉求办理快速高效、规范务实。
以探索实施“精准警务”为驱动
优化作风 彰显担当作为
提升专业护航能力。坚持以专业化、标准化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聚焦规范执法、窗口服务、基础管控等基层方面,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精心组织24期业务小课堂,持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强化护航监督约束。制定出台《全市公安机关“亲清”警企关系正负面清单》,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新型警企关系。统筹推进纪律作风锤炼提升、打造过硬公安铁军活动和辅警队伍教育整顿,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异地办案协作“六个严禁”、禁止逐利执法“七项规定”等制度规定,加强对涉企案件涉案财物处置的审核监督,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整合济宁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89警务监督平台、110报警平台等渠道,加强对有理投诉举报、有责执法信访行为查处力度,主动接受企业和群众的监督。
通讯员 济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