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志远
今年以来,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按照市、区安排部署,围绕“一站式”和“多元化”,不断创新完善矛盾调解工作。
整合力量、集中办公,做强街道矛盾调解中心。街道利用辖区420平方米的沿街房屋,以“和”为主题统一装修,打造了街道“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中心在配备3名专职工作人员的基础上,整合信访、司法、热线、综治、网格5个职能部门,全员入驻,常态办公,协同配合摸排,化解矛盾纠纷。民政、妇联、退役军人等职能部门轮流派人员入驻窗口,随时参与涉及本部门业务的矛盾纠纷调解,实现了一栋楼内的“一站式”服务。
选贤用能、充实队伍,做优村级调解哨所。组织指导53个村打破“单靠村干部调解”瓶颈,逐村成立了不少于3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村级调解室,吸收260余名家庭代表、退休教师、致富带头人等人士参与,并逐村聘任一名法务工作者负责指导。在日常调解中,街道调解中心侧重运用法律政策,村级调解委员会侧重运用民俗道德和村民自治原则,逐步形成了法治、自治、德治优势互补的调解工作队伍。紧密结合农村“家族亲熟”社会特点,指导江庙村灵活打造“大碗茶”特色调解室,积极探索用农村居民的“亲和”优势化解矛盾纠纷。主动承接区法院、区妇联“家事少年微法庭”创建工作,在于河新村试点设立“家事少年微法庭”,积极探索将家事和涉未成年人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化解在诉前。
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做实调解工作基础。街道把调解工作纳入机关部门和村级工作月动态考核,把调解成功案件数量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并积极探索奖励制度,激励各部门各村参与调解工作。实行街道指派和村级上报上下联动“两条线”制度,街道矛盾调解中心综合民生热线、网上留言等信息,及时将矛盾纠纷指派到村,各村及时将村级无法独立调解的事项上报街道调解中心。同时,为确保村级调解规范化,街道定期组织村级调解员集中培训,逐步实现村级调解员持证上岗。
紧盯实效、创新举措,做新矛盾调解载体。街道突出诉前调解和诉后心理疏导,联合李营法庭在街道矛盾调解中心成立“诉源治理工作室”,并根据调解事项需要,随时约定法官开展专业化司法诉前调解。街道调解中心专设心理咨询室,固定1名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机关干部,对个别情绪激动或性格偏执的当事人开展专业化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