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赵建国 张思超)近年来,市财政局、市财政事务服务中心紧扣市委、市政府“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的战略部署,聚焦省财政系列激励政策引领,强化市县联动、加强组织领导、做强要素保障,推动省财政激励政策与制造强市建设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居全省第8位,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制造业实现税收55.3亿元、增长35.5%,增收14.5亿元,与煤炭行业实现税收基本逼平,标志着济宁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出新的步伐。
做强政策支撑。坚定不移支持实施制造强市、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九大战略”。近年来,市财政局聚焦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相继出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财税扶持政策措施,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实施助企攀登工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各类资金资源,支持企业主体培育和企业技术改造,切实强化科技创新、做强产业链条,加快打造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强化要素保障。加强政策工具应用,市财政局会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业务主管部门,强化专项资金、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要素保障和政策兑现,2021 年以来市级财政累计落实支持产业发展和科技研发创新资金 11.85亿元,全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步创新支持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探索采取“拨改投”方式,在全省率先设立工业技改投资基金,目前市级工业技改基金规模达到 1.5 亿元,累计签约投资项目16个,落地投资1.17亿元,撬动金融产业资本6.26亿元,带动企业技改总投入40亿元。同时,设立济宁市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基金,市级政府引导基金实缴出资1亿元,带动高成长性企业发展母基金实缴出资2.75亿元,累计投资落地26个产业项目,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出资共同完成投资11.45亿元,实现投贷联动45亿元。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今年前8个月,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 59.22 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激发了企业发展动力。特别是今年3月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以来,对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
突出典型引领。成立工作专班和工作推进组,细化责任分工,建立问题解决闭环管理机制。由财政部门牵头,多次组织召开工业强县专题会议,对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市财政局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点对点靠上指导,指导其完善相关基础要件,夯实要素保障基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工业经济实力,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9家、省瞪羚企业 146 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1家;今年前三季度,892家攀登企业营业收入达 3277.6 亿元,同比增长 25.6%,发展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