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5日
第02版:

引领村民共同富裕的“致富林”

■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周广慧 闫茂超

秋高气爽,柳叶金黄,几只俏皮的麻雀被忙碌的人们惊起。夕阳下,完成一天劳作的合作社村民,望着千亩杞柳喜获收割的场景,脸上写满了欣慰——又是一个丰收年。由传统农业作物种植,到合作化种植杞柳,任城区唐口街道张寨新村寻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村民们有了自己的致富梦想,成了新时代的追梦人。

长期以来,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土壤质量差,是制约张寨新村村民致富的两大顽疾。“1689亩地,人口1149人,每人守着这亩把地,怎么能让生活更有奔头?”村党支部书记张存先带领村“两委”成员多方考察调研,了解到杞柳种植项目发展潜力大、适合村情。2016年初决定由村“两委”成员和党员代表先行流转60亩土地进行试点,当年年底即实现每亩纯利1000多元。2018年初,张寨新村全体村民一致同意发展杞柳产业。全村1689亩地实现整体流转大面积种植杞柳,成立了“济宁市嘉运农业种植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年底按合作社收益参与分红。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的形式推动集体增收,带动村民致富。采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的转型发展理念,使村级经济转型升级和生产经营专业化,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建立杞柳编织加工厂,进行杞柳深加工,预计实现年收入200万元,以产业优势发展加快强村富民步伐。

“全体村民注意了,想明天上午学杞柳编织的,现在来村委会报名。”傍晚时分,张寨新村的大喇叭响了起来。村里的家庭主妇们,结伴来到了村委会。计划招收50名学员,一下子来了67人。“不能出门打工,家里老人和孩子还需要照顾,学会这个手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村民王志英说。走出稻田,迈进杞柳林,老年人在家门口有活干,青壮年返乡创业经商,收入增了好几倍,杞柳产品形成30多个系列近300个品种,张寨新村杞柳产业走出一条从小到大、从分散到连片、从种植到加工、从单一到多元、从品质到品牌的“黄金之路”。

村里咋发展,村民说了算。没有特殊情况,傍晚张寨新村村委会前就会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村民有啥疑问,有啥建议,村“两委”成员就会现场解疑答惑,并把建议收集起来。每年元旦,村委会都邀请村里的杰出人才回乡,召开乡贤座谈会,共同为张寨新村发展谋划思路、献计出力,利用人才优势,谋划杞柳种植发展新路子。随着产业的发展,昔日“在土里刨食吃”的村民成了拥有“土地流转金、效益分红金和务工薪金”的“三金农民”。要说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的精气神,原来背着手、手插兜的消极生活方式,变为现在天天找活儿干,甚至还比着干的积极生活方式,生怕比谁家过得差了。张寨新村的发展是乡村实现全面小康的美丽缩影。

如今,张寨新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山东省科普示范村、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济宁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

2023-11-05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1632.html 1 引领村民共同富裕的“致富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