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夏天,我高考落榜了。看着昔日的伙伴一个个走进高等学府,我一时痛苦、失望、迷茫……
母亲拍拍我的肩,说:“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好男儿不掉泪。你在学校作文很好,给报纸写呀?”母亲不识字,却说出了做人的道理,还把家里卖猪的钱给我,叫我上邮局订报刊,我订了《济宁日报》《农村大众》和《时代生活报》等好几种报刊。
我又找来一些讲写作的书,白天下地,夜里烛灯为伴,书报为友,写一个个心中的故事。
有一天,我写的《马庆银自办农民家庭文化室》,在《济宁日报》发表了。这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后来又发表了《南站镇聘请廉政监督员》《一条裤子的回忆》《一张样报寄深情》等几十篇稿件。
我并不是专门的新闻报道员,但每年为党报写稿的积极性却很高,也受到当地的重视。
1995年冬天,俺村村委换届,我被村民选进了村委会,成为一名村干部。那时,每个村都订阅多种党报党刊,有《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济宁日报》等等。
每次邮递员来村里,我都是第一个迎上去,接过当天的报纸,如饥似渴地读。我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却酷爱写作,那时已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十多篇稿件。我平时喜欢阅读,读书看报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众多报刊中,我对报纸的副刊情有独钟,特别是咱家乡的《济宁日报·星期天刊》,后来改成《文化周末》。每次拿到报纸,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专心阅读上面的每篇文章,静静倾听每位作者的心灵独白,倾听他们情感流淌的声音。
《文化周末》不仅是家乡党报的副刊,而且在全国也很有名气,更重要的是编辑老师甘于奉献,乐于为作者、读者做嫁衣。虽然我与编辑素不相识,每次给《文化周末》的稿子,也都费尽心思反复修改润色,直到自己满意才发出去,但每次发表后总会惊喜地看到,经过编辑的修改,文字变得更精炼,题目变得更吸引读者,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是多么大的鼓舞啊!
2017年,我写了一篇团中央领导两次回信鼓励我努力学习、勤奋劳动的稿子,寄给了《文化周末》。素不相识的主编成岳老师很快让记者来我家作深度采访,并把这些往事刊发在2017年7月21日的《文化周末》头版,这使我深受感动。
30多年了,我与《济宁日报》成了一路相伴的老朋友。我先后在全国多家报刊台和网络媒体发表了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在《济宁日报·文化周末》发表的就有几十篇,有的还在国家级媒体获奖。现在,我还是市级作家协会的会员。回顾走过的路和取得的点点成绩,这与《济宁日报》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济宁日报》是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启蒙老师。
现在的人们都喜欢通过网络看世界,也可以阅读数字化的书和报纸。但我一直看纸质的《济宁日报》,就是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周末》,每次捧着刊有自己文字的报纸,闻着清新的油墨香味儿,心中便有一种温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