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40年,我与《济宁日报》”主题作品征集启事,笔者脑海里浮现出1994年《济宁日报》举办“人间真情”征文大赛时的记忆,笔者参赛并获奖的作品《分分角角都是情》,演绎了一段救助孤儿的佳话。
那是1994年初,笔者无意间听唐马乡卷棚楼小学的老师说起,该校五年级二班11岁女生小王,6岁丧父,8岁时母亲撇下她改嫁而去,她由奶奶和叔叔、婶婶抚养,供她上学。白天她跟叔叔家吃饭,晚上和奶奶作伴。
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春节前夕,叔叔因病去世,80多岁的奶奶再也经不起打击,一病不起,春节后不久也离开了人间。叔叔、奶奶相继去世后,婶婶既要照顾责任田,还要负担自家刚上学的两个孩子和小王的吃穿住用。
春节后开学,学校为了照顾小王,免除了她全部的学杂费,但一学期的书籍笔墨纸张费,仍不是一个小数目。已经懂事的小王再也不愿让婶婶为自己东借西凑而犯愁。她默默地收拾好自己的书包, 瞒着婶婶向老师和同学们挥泪告别,回家帮婶婶搓绳、打包、割猪草。
小王辍学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校园。她无奈的哭声震撼着全校师生的心,师生们不自觉地向着校长办公室围拢过来。老校长哽咽着说:“小王是我们卷棚楼小学的一员,她的困难就是我们大家的困难,我们为她捐款买书,决不能让她失学……”
一呼百应,师生们你10元、我5块、他8角……许多低年级的小同学把自己崭新的压岁钱也拿来了,当场就捐款180余元。五年级二班的刘峰,看到同学们都为小王捐款,急得他团团转,自己身上没有钱,忙跑回家去要,可爸爸、妈妈刚好不在家。急中生智,他把春节留下的两箱空酒瓶全部卖给了货郎担,将所得3.2元交到老师手中。还有四年级一班的宫新侠,她家兄妹多,比较困难,无力为小王捐款,就将爸爸从批发市场上给她批的本子拿了5本,第二天装在小王的书包里。
小王又能继续上学了。新学年里,她被同学们推举为少先队中队长。她在作文中写道:“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这个孤儿不孤,我一定要克服困难,决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关怀……”
笔者写的师生为孤儿捐款的征文《分分角角都是情》,于1994年4月24日《济宁日报·星期天刊》见报后,在鱼台乃至全省引起反响。鱼台县教委、县妇联的领导专程看望了小王,并与有关部门协商,想尽千方百计救助这名孤儿。
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管委会退休职工宫本昌老人,从征文中了解到小王的遭遇后,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30元寄给小王。济宁市霍家街小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少先队员,将自己在《家教导报》发表习作的5元稿费寄给了小王,并在附信中说:“从‘人间真情’征文了解到你们学校师生捐款助你复学的消息后,深为你们学校师生的真情所感动。今邮去5元稿费钱,数目虽小,但这是我用劳动和智慧换来的,我很珍惜它。愿你我都好好学习,成为一名有知识,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还有鲁抗医药集团总公司一位署名“王姨”的阿姨,汇来了20元钱,并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慰问信……每收到一笔汇款,小王都记录在册并立即回信,表达感激之情。
在全社会的大力帮助下,一年后,小王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唐马乡中学。1995年元旦前夕,鱼台县教委接到了省“希望工程”提供给鱼台县的第一笔“希望工程”赞助款。小王和全县其他20多位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获得了鱼台县首批“希望工程”赞助。在接受捐赠仪式上,小王代表全体受助同学发言,表示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笔者再次给济宁日报社写信,介绍征文发表后社会各界关爱小王的情况。1995年1月22日,《济宁日报》再次进行专题报道。
这次,为写好“40年,我与《济宁日报》”主题作品征文,笔者11月5日下午与小王的婶婶通了电话,小王的婶婶对大家的帮助表示感谢,还说小王2002年高考被青岛大学录取,毕业后留居青岛,在一家国企从事文秘工作,后来成了家,女儿今年刚好11岁,正是故事开头小王那时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