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徐芳)兖州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斗志,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近日,兖州区被命名为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聚焦“蓝天底色”。常态长效抓好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治理。强化工业污染源管控,提前完成了国际焦化和嵫山水泥厂超低排放改造,稳步推进康迪泰克废气深度治理。开展夏秋季臭氧污染攻坚行动,对企业和建筑工程中的涉VOCs排放实施精细化管理。持续深入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现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动态清零,对加油站(储油库)开展油气回收执法检查。组织实施重点工业企业差别化分级绩效管控,在全市领先拥有A级、B级和绩效引领型企业共12家的基础上,今年新申请B级企业2家、引领型企业3家。严格落实扬尘综合管控,施工工地全面落实8个100%要求。强力抓好重污染天气应对,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各项减排措施,避免“一刀切”,截至10月底,全区PM2.5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66.1%。
聚焦“水质优化”。深入推进南四湖流域综合整治,以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为目标,“一河一策”治理入河河流,确保水质稳定提升。开展了冬季、汛前、汛期水质保障行动,累计排查和整改水质隐患问题10008个,实现黑臭水体动态清零。着力实施水污染治理项目,花海彩田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改造提升项目、颜店新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项目和洸府河治理工程3个重点项目均达到序时进度。1月至9月,泗河兖州南大桥和洸府河东石佛两个国控断面水质为Ⅲ类水,蓼沟河327国道省控断面水质为Ⅱ类水,均达到年度考核要求。
聚焦“净土安全”。严把建设用地环境准入关口,强化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加大对全区涉固废危废企业的排查力度,依托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和市危险废物大数据监管平台,全面推行危险废物电子联单制度,建立完善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体系。今年以来,先后开展危险废物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黄河流域“清废行动”等,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
聚焦“降碳减污”。强化政策激励,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细微颗粒物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建立纵横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做好与济宁高新区、曲阜市、泰安市宁阳县之间9个断面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
聚焦“要素保障”。兖州区是省生态环境厅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试点单位,实行从环境准入、排污控制到执法监管的“一证式”全过程管理,推进“一窗受理、一体化审批”改革试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效能。对绿色低碳项目,在要素保障上给予优先支持。树立“有解思维”,主动对接经济部门,围绕重点项目建设,主动靠前,提前准备,从速推进企业环评、排污许可、总量确认等事项的受理、办理和组织协调,打通企业发展堵点卡点。今年前10个月,共审批建设项目46个,建设项目登记备案69个,完成建设项目总量确认50件。
聚焦“绿色赋能”。加快推进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支持服务环保产业发展壮大,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环保各项政策,为更多更好项目落地做好保障,引导企业将绿色理念融入产品、工艺、技改和供应链各环节,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