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第01版:

牢记殷殷嘱托 扛牢使命担当

济宁释放文化“两创”蓬勃动力

■本报记者 鲍童

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而著称,文化是济宁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最独特的优势。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对济宁寄予殷切期望,赋予光荣使命。

十年来,济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和关于文化“两创”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勇担文化使命,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以示范片区为载体、以全面融入为主线、以重大活动为牵引、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激活儒家文化“源头活水”,释放文化创新创造蓬勃动力,形成了“一区引领、双轴驱动、五章并举、八个融入”的生动格局,文化“两创”工作迅速起势、全面成势、立标示范。

牢记殷殷嘱托,扛牢使命担当,努力打造“一区引领”示范标杆。2013年以来,我市把建设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纳入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文化“两创”战略列为全市中心工作“九大战略”之一,明确“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组建济宁市文化“两创”指挥部和高规格文化“两创”工作专班,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统筹实施文化“两创”六大工程,全力打造文化“两创”济宁样板。精心打造文化“两创”示范点300个,推出鲁源新村、东仲都村、夫子洞村等一批深受游客欢迎、网红青睐的“打卡点”。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高标准建设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鲁源小镇、济宁市文化中心等一批重大标志性牵动性文化项目。

立足多样文化,融入国家战略,努力构建“双轴驱动”立体空间。推进以黄河文化轴、大运河文化轴为依托的“两公园两廊道”建设,形成“一核两带三极四区、八类项目多点联线”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格局。高标准实施鲁国故城、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推进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等21个重大文旅项目,6个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储备库,数量全省第一。实施“山东手造·济宁好礼”工程,连续举办八届“创意济宁”文化产品设计大赛,精心策划“黄河大集”“山东手造·济宁好礼”系列展示展销活动,济宁连续两届被评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

拓宽实践路径,彰显时代价值,努力打响“五章”“八融”济宁样板。我市在努力做好研究阐发、普及教育、传承创新、文旅融合、传播交流“五篇文章”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全方位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教育、干部政德教育、基层社会治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网络建设八个领域,形成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宁经验。

依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与清华、北大等16所顶尖高校共建联合研究生院,面向海内外选聘23名儒学研究高端人才,组建12个儒学研究高端学术团队,初步构建起“一个中心、若干分中心、N个研究基地”的儒学研究体系。举办八届世界儒学大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座谈会等200多场学术交流活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曲阜市入选“中国十大文化品牌城市”。实施“两创”研究工程,累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项目87项,出版《四书解读》《儒典》等系列丛书160余部。

打响“习语润儒乡”基层宣讲品牌,成为全省首个基层宣讲品牌县市区全覆盖的地市。打响“儒学讲堂”普及教育品牌,建成达标“儒学讲堂”3700余处,累计开展儒学活动4.8万余场。“儒学讲堂”经验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十八大以来《宣传工作创新百例》和中央改革办地方典型改革案例。建成“五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实践所156个、文明实践站4158个。成立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宣讲队62支,打造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试点263个,实施新礼仪改革,推广儒学讲堂、蒲公英讲堂、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结婚礼堂“五堂”志愿服务模式。打响全环境立德树人系列品牌,编制《济宁市传统文化进校园》读本,开展“一校一导师”“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创建活动,培养国学导师3200人。建立200余人的济宁市家庭教育讲师库,组建“齐鲁好家风”宣讲团,编撰《济宁市青少年教育系列丛书》,打造家庭家教家风实践教育基地45处、亲子阅读教育实践基地100处。文化主题公园广场、主题街巷、主题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身边,“山东好人”、“中国好人”、全省道德模范等引领人们崇德向善。

突出干部政德教育特色,设立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建成全国第一家以“政德”为主题的教育基地,被中组部列入新的干部学院目录。创作戏曲《双面人生》、情景短剧《灵魂悲歌》等廉政剧目,编印《济宁历史上的清官廉吏》《孔子廉政名言解读》等廉洁文化系列丛书,打响“儒韵清风·廉洁济宁”品牌。突出“和为贵”社会治理特色,在全省率先成立济宁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网络,探索形成“和为贵”调解室模式,全市4438个村居实现全覆盖。突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艺创作特色,实施“济风儒韵”文艺作品质量提升行动,用好签约制文学艺术家制度,《北京时间》《邹鲁礼乐》等一批优秀作品荣获“文华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等奖项,《岁月》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

提标文化规划布局,组建孔子文旅集团,构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提效文旅名城建设,整合优势资源,精心设计研发十大旅游精品线路,推出六大体验性游览活动,打造四大精品旅游线路,微山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能文旅产业发展,先后承办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等高层次重大文旅活动,孔子博物馆入选100个“好客山东网红打卡地”名单。提档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百场戏曲进校园”“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活动,持续开展“送万福进万家”“走百村入千户送万照”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打造济宁新闻客户端、掌上济宁客户端等多个新媒体传播平台,年均在中央级、省级重点媒体刊发“两创”稿件800余篇(条)。用好全媒体国际平台,连续举办40届国际孔子文化节、9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成功承办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央视中秋晚会、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济宁等重大文化活动,搭建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端平台。叠加全媒体传播效应,“遇见济宁”话题播放量6.2亿次,《走吧!去济宁》全网点击量1.2亿人次,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全网点击量超10亿次,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总点击量突破52亿次,孔子文化节尼山文明论坛总传播量15.2亿次,“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品牌影响力美誉度不断增强。

今年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之年、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围绕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一个目标”,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三大高地”,聚焦儒家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三大重点”,深化研究阐发、普及教育、传承创新、文旅融合、传播交流“五条路径”,实施文化“两创”展示、文明交流互鉴、文脉研究传承、文旅融合发展、文明实践融入、文化人才和名家引育“六大工程”,努力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开新局、谱新篇、走在前。

2023-11-23 牢记殷殷嘱托 扛牢使命担当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3767.html 1 济宁释放文化“两创”蓬勃动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