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吃薯,入冬打虎”。每逢深秋迎来红薯丰收,这句谚语就会在村民之间流传开来,小孩也会忙着烤红薯,那种泥土的味道和软糯的甜香,深深地镌刻在我心中。
家乡在陕南,那里的沙土地最适宜种植红薯。霜降之后,红薯叶子逐渐枯黄,红薯藤也变得干瘪。母亲选个晴朗的日子,把红薯藤割下来,堆积成捆,晒干后粉碎成糠做饲料。挖红薯的活儿,就留给了父亲和我。
阳光洒在丰饶的土地上,顺着红薯藤,我小心翼翼挖开,生怕弄伤它们。父亲在身后一个劲儿地叮嘱:“要挖深一些,循序渐进,不能图快。”然后扬起铁锹,在我挖过的地方用力一挥,又有几个大红薯出来。
我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这里有红薯?我都已经挖过了。”他一脸不屑地说:“你是在给土地爷挠痒痒,挖了表面没挖里面,红薯不会自己往外蹦。”想起父亲叮嘱我的话,才恍然大悟,锄头没有完全深入土里,红薯自然没挖干净。
父亲把大个的红薯挑出来,用手擦掉泥巴装进编织口袋,说:“这些大红薯放进地窖,留着过冬。”又让我把小红薯堆在一起。等到傍晚,天地半明半暗,父亲站起身说:“差不多了。”我们就把小红薯装进筐子里,小心地抬到河边清洗。父亲笑着说:“这些小红薯混着青草,猪最能长膘。”
那时候农村孩子的零食,全靠上山采,多了就存在地窖里。等到寒冬腊月,就围着地窖打转。架起一口大铁锅,添水加柴,锅里放入红薯、栗子、土豆……不一会儿,锅盖就被顶得“砰砰”的,香味也弥漫开来。我守在锅边等着,看见红薯皮裂开,就赶忙夹出来,顾不得烫手,剥开皮就往嘴里送,满口甜香,幸福感油然而生。
如今生活在城市,天气越发寒冷,总想起家乡红薯和那些美好的时光。逛街看见烤红薯的摊贩,忍不住买了一个。那红薯烤得恰到好处,捧在手心,轻轻地撕开皮,咬了一口,那甜香已不再浓郁了。
是味道变了,还是人变了?或许兼而有之吧。岁月改变着一切,包括人生和味蕾的记忆。但那份对家乡和童年的深情却始终如一,那份甜香从不曾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