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彦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成为普通家庭出行的代步工具。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区部分区域车辆多泊位少。面对车位紧张的实际状况,2023年,我市继续将智慧停车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作任务,不断规范道路交通停车秩序,为创建高品质文明城市下好“先手棋”。
位于解放路的智慧停车场是今年新改造建成的,立体式、智能化的新型停车场,让前来体验的记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与快捷。
记者看到,打开“AI泊济宁”App和微信公众号,便可搜寻附近的目的停车场,一键导航至智慧停车场,停车用户进入立体车库以后,按照提示拉紧手刹、收起倒车镜等系列安全操作后,车库便自动把车主的车停放到立体车库上面。车主还可通过App或者微信公众号,实时查询停车订单以及停车时长,然后实现一键缴费。
“2023年,我市继续将智慧停车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作任务。市住建局作为城区停车主管部门,在停车领域持续发力。一年来,会同任城区、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兖州区,共接入智慧停车平台社会各类停车场34处,泊位20484个,9月底超额提前完成年度任务2万个停车泊位的接入目标,完成率102%。”市住建局城建科工作人员蒋涛说。
我市积极推行智慧停车,严格落实山东省四星级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应用。2023年,我市开展了三级诱导系统示范片区建设,新增接入智慧停车运营平台2.05万个停车泊位,智慧停车场覆盖率达到52.6%,停车资源整合利用率达到42.02%,达到新型智慧城市创建四星级标准。
我市坚持规划引领,持续增加停车泊位供应。根据测算,2025年,城区停车泊位需求总量约47万个,到2035年,预计需求总量将达到98万个,“增供”始终是解决停车难题的重要手段。由市行政审批部门牵头,我市严把建设项目停车配建规划方案审查,按照《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化配建停车位指标,严格控制停车位规划指标下限,鼓励开发企业尽可能加大项目停车泊位供给。积极利用各类资源,充分利用小区边角空地、废弃绿化带等,“见缝插针”式盘活小区可利用空间资源,任城区、济宁高新区结合科苑小区等4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建、改建小区内地面停车位1800个,有效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题。
我市科学设置泊位,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在抓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做好现有停车资源“加”和“减”的文章。在“加”上,由公安交警部门牵头,分别采取主干道限制、背街小巷规范设置和全线禁停、单侧禁停、限时停车等措施,深入挖掘路内停车资源潜力,缓解重点区域停车压力。一年来,城区共新增路内停车泊位8000个,调整复新路内停车泊位1.77万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停车压力。在“减”上,及时调整或撤除不合理停车泊位,全面取消新改建公共停车设施周边300米范围内路内停车泊位。一年来,城区共取消不合理路内停车泊位18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