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明雷 本报通讯员 李佳
侯晓晨是一位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企业家,通过创办中佳海蓝集团带领农民走出了一条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脱贫致富之路。他提出乡村振兴“共建+共创+共享+共赢”模式投身“万企兴万村”,助力共同富裕,十几年如一日自强不息,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壮丽诗歌。
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做基础。作为土生土长的济宁泗水人,在选择返乡创业的时候,侯晓晨就深入分析市场前景,结合鹿鸣村的农业生产实际,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赋能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数字化农业,筑牢支持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他以现代甘薯产业、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为产业基础,制定并成功实践了“创优品牌、制定标准、开发系统、建设基地、打造平台”的发展路径。深入实施国家种子工程战略,联合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农科院、泗水县人民政府共建甘薯产业技术研究院、现代农业研发中心,连续4年举办中国甘薯产业大会,建设了万吨级甘薯贮存窖、直播电商产业园、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集配中心,打造国际国内甘薯健康种苗繁育基地、甘薯产业链供应基地。目前,“尼山鹿鸣”示范区已成长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龙湾湖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核心区、省级田园综合体、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山东省重大项目等。
科技兴,农民富。要致富必须懂技术,侯晓晨带领团队创新线上线下无缝隙开放型培训新模式,开发“海蓝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中国甘薯产业大数据平台”“一起种”APP,让农民随时随地与专家在线交流,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有序组织输转,组织附近村民学员边培训边生产,实现由单一培训转变为促进就业、培养人才、带动产业全链条式培训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就业能力。此外,他打造了学得会、听得懂、用得上的家门口“庄户学院”,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对当地农民开展文化培训和科技培训,3年来累计开展各类科技培训115次,培训1.8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2022年12月,海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乡村振兴劳务基地被认定为省级乡村振兴劳务基地。
乡村振兴因人而起,更留惠于民,他积极整合当地的农民资源,为他们量身打造收益模式。流转村民土地1000余亩成立专业合作社,每亩向村民支付每年800元的流转金;以“协会+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甘薯产业,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做文章,推动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和万吨级智慧化仓储基地,推进“泗水地瓜”高产高效高值化发展;打造耕读教育基地,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三产引二产促一产”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侯晓晨始终怀着“让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更多的乡亲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带领着鹿鸣村和周边村的老百姓走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