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展宏 本报通讯员 王绍耿
嘉祥县卧龙山街道谷庄示范片区位于嘉祥县卧龙山街道东北部,嘉祥县城西郊,涉及10个行政村、规模3.3万亩、人口1.6万人。片区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本地实际,以生态引领,实现美丽宜居,激活“美丽经济”;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走好“三产融合”促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真正让乡村美起来、产业强起来、人才引进来、群众富起来。
从“洗脸”到“换装”,实现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示范片区内的黄岗村,300户村民搬迁上楼,院内路面硬化洁净,楼房成排,周边建起文化长廊,还配备了灯光篮球场、乒乓球和羽毛球场等健身设施。最让人羡慕的是每户分得一分田,过上城里人求而不得的田园生活。
如今占地300亩和美幸福的黄岗村居图,其实是过去开山打石的废弃地、杂乱的撂荒地和生活垃圾场。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村干部下决心带头整治,群策群力,花大力气将堆满废石、机械和垃圾的土地整治出来的。
坚持量力而行,避免大拆大建。针对各村环境基础不同,一村一策出方案,分级分类定标准,实现从“洗脸”到“换装”到“形神兼备”的逐步提升。对基础差的村,重点抓好道路硬化、路灯安装、下水道修理等基础类工作;对条件好的村,重点抓好绿化提升、墙体美化、休闲娱乐功能提升。坚持全民参与,避免大包大揽,走好群众路线,收集采纳群众建议60余条。制定激励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6条措施,实现“支部发动、党员带动、群众主动”的工作局面。
坚持开源节流,避免大手大脚。整合村集体资金、上级扶持资金等,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将清理出的砖头瓦片、木材等,加工成景观篱笆或庭院装饰。今年,片区共提升路面60公里,整治坑塘8个,绿化美化8000余米,建设文体广场1000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6个。
坚持常态长效,将人居环境纳入村级考核排名。每月“大比武”,发放“流动红黄旗”;建立“周末全村卫生大扫除”“最美庭院”评选、“我家街巷最好看”随手拍等制度,结合文明银行,让群众实际行动转化为物资奖励。
立足平原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立足平原优势,做好片区土地流转“文章”,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组织农民以土地折股入社,因地制宜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生产经营模式,片区内70%的土地实现流转,村集体增收30万元、社员人均增收1000余元,“转”出农民致富路。
发挥嘉祥县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大型畜牧养殖销售集散地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和产品深加工为主导,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畜禽养殖企业标准化建设,培育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培树振兴村蔬菜大棚、贾海村葡萄基地等10个支部领办种植养殖合作社示范典型,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肉鸭、黄牛、山羊等规模化养殖,打造了牡丹花蕊茶、牡丹籽油、鼎强羊肉、牧彤牛肉等农产品品牌,增加了产业附加值。
依托便利交通优势,引进佳缘文旅综合体、祥大食品预制菜等12个特色产业项目,规划打造黄岗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15家,带动3000余名群众就业,促进周边村集体增收500万元、人均收入提高3000元。推动村企联建,盘活闲置房屋、废弃场所,引进街道手套、鲁锦等知名加工企业,建设“共富工坊”6处,带动周边群众就业200余人,村均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工人工资稳定在每月3000元以上。
外引内招,深化农文商旅融合发展
强化外引内招,拓展观光、采摘、婚庆、民宿等产业链条,将“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聚焦“外引”,常态化与嘉祥籍在外人才沟通联系,成功吸引25名产业带头人回乡、外出务工能人返乡、优秀企业家入乡。张瑞麟成立呈祥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千亩油用牡丹,今年成功举办嘉祥县首届牡丹花节,吸引数万名游客到此观光旅游,成为嘉祥“打卡”新地标。王忠彪投资3000万元建设佳缘文旅综合体项目,建成民俗小镇、佳缘宴会艺术中心,发展“婚恋+文旅”幸福文化产业,带动餐饮和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本地带来产值7000万元。
聚焦“内招”,依托大妮黄焖鸡等特色名吃、牡丹种植等特色产业,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12名,整合资金800万元,落地合作项目5个,带动就业300余人。先后引入总投资1.2亿元、占地200余亩的曹山村田园综合体项目,2.6万平方米佳农水产贸易体项目,集田园采摘、文旅休闲、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培育出乡村旅游、乡村电商等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