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王粲
济宁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文化标识鲜明突出,在中华文明版图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十年来,济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和关于文化“两创”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勇担文化使命,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文化“两创”工作迅速起势、全面成势、立标示范,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彰显了新担当、展现了新作为,在守正创新、弘扬传承中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征程。
尼山圣境孔子像前,游客们用流传千年的习俗为祖国为亲人祈福纳祥;孔子博物馆里融合了拓片制作、活字印刷等社教活动的《论语》主题展……频频“出圈”的节日文旅,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儒家思想正在“火”起来,传统文化也真正“活”起来。我市写好“登峰”与“落地”两篇大文章,构建起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承发展崭新格局,让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孔子故里生生不息。
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今,传统文化的复兴在中国成为一种趋势,儒家传统文化正在加速与现代化文明相融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继承创新,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济宁来说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济宁市勇于担当、敢为人先,把建设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纳入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文化“两创”战略列为全市中心工作“九大战略”之一,搭建起文化“两创”工作的“四梁八柱”,确立了“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对济宁寄予殷切期望、赋予光荣使命。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再次对山东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创造性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路径方向。今年10月7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近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努力践行“四个讲清楚”“两个结合”,不断展开对儒家思想精华的深入阐发和弘扬,见证着中国儒学走向世界的进程,推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阐释,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文化影响。在济宁,加大挖掘阐释力度,已成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道风景: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挂牌成立,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孟子研究院、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建成使用。同时,《四书解读》《儒典》《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中华礼乐文明大系》《儒学精神与中国梦》等系列丛书160余部相继出版发行。其中,《中华礼乐文明大系》丛书由杨朝明教授主编,包括《中国“三礼”述要》《中国传统成人礼》《中国传统婚礼》等十个部分。孔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魏衍华介绍说,这套书是从2019年开始策划的,经过四年多的时间,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推出一批儒学民间故事、论语智慧等精品力作,刊印《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孔孟正源》《孟子文献集成》等系列丛书,并在海外出版发行英、韩、日、德多语种版本《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孔子这样说》《图说孔子》等代表性著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推出高端研究成果,实施“两创”研究工程,累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项目87项,发表论文1300余篇,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济宁市依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与清华、北大等16所顶尖高校共建联合研究生院,面向海内外选聘23名儒学研究高端人才(儒学大家2名、泰山学者10名、尼山学者11名),组建12个儒学研究高端学术团队,初步构建起“一个中心、若干分中心、N个研究基地”的儒学研究体系,持续提升在国际儒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策划高端学术活动,举办八届世界儒学大会、中韩国际学术大会、“中华礼乐与东亚文明”高端儒学会议等重大学术会议,开展“孔子的世界”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座谈会等200多场学术交流活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曲阜市入选“中国十大文化品牌城市”。此外,济宁市充分发挥文化底蕴厚重、资源丰富的优势,用好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倡树优秀传统文化“八个融入”理念,推动研究阐发“登峰”与推广普及“落地”并重,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全力打造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于一体的文化建设新高地,自觉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中担负重大使命、作出更大贡献。
普及教育让文化浸润人心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5月10日,济宁市第七中学图书馆内传来阵阵朗读声,初一三班的学生贺欣冉正在与同学们进行“李杜有约”主题活动。研读优秀诗篇,进行经典鉴赏。“基于全市文化‘两创’背景,学校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逐步开设了形式丰富的创新校本课程,实施了‘传统文化课程化、队伍建设专业化、主题活动特色化、家校共育一体化’四化建设工程,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落地落细落实。”第七中学校长刘辉介绍。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我市坚决扛牢文化使命担当,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活动,高标准、常态化开展普及教育,培育系列品牌、夯实文明根基,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打响“习语润儒乡”基层宣讲品牌。实施“一县一品”工程,成立10个市级层面宣讲团、8支县级层面宣讲队伍、776支镇级层面“百姓宣讲志愿服务队”,全市组建909支、1.28万余人的“习语润儒乡”宣讲队伍,涌现出“习语润儒乡·兖讲乐万家”“习语润儒乡·微湖桨声”等一批基层宣讲品牌,成为全省首个基层宣讲品牌县市区全覆盖的地市。同时,打响“儒学讲堂”普及教育品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六进”工程,全市特聘乡村儒学高级讲师33人、乡村儒学志愿讲师400余人,建成达标“儒学讲堂”3016处,累计开展儒学活动6万余场,服务群众突破300万人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六融六促”模式》等15个项目获省政府文化创新奖,“乡村儒学讲堂”经验得到中宣部肯定,“图书馆+书院”模式全省推广。打响“五堂”志愿服务品牌,全市建成“五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实践所156个、文明实践站4158个;成立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宣讲队62支,打造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试点263个,实施新礼仪改革,推广儒学讲堂、蒲公英讲堂、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结婚礼堂“五堂”志愿服务模式,组织“五为”志愿服务活动22.1万余场。
此外,我市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课堂教学为渠道、经典诵读为形式、系列活动为平台、专题研究为引领、师资建设为保障”的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育人路径。创新校园教育环境,打造“儒雅育人”教育品牌,编研《济宁市传统文化进校园》读本,开发《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评价表》,开展“一校一导师”“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创建活动,培养国学导师3200人,形成“市有讲师团、县有志愿者、校校有导师”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体系。创新社会涵育环境,打造“德行少年”教育品牌,连续承办三届团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和省级“齐鲁学子青春国学荟”活动,开展“学传统文化 做谦谦君子”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项目。创新家庭教育环境,打造“孔孟之乡 养教有方”教育品牌,建立200余人的济宁市家庭教育讲师库,组建“齐鲁好家风”宣讲团,编撰《济宁市青少年教育系列丛书》,打造家庭家教家风实践教育基地45处、亲子阅读教育实践基地100处。创新典型引领环境,擦亮“美德济宁”“诚信济宁”名片,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公园广场、主题街巷、主题小区260个,推选“山东好人”542名、“中国好人”68名、全省道德模范62名。
交出文化“两创”精彩答卷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年9月7日晚,无伴奏合唱套曲《〈论语〉节选》在北京大学首演。据介绍,无伴奏合唱套曲《〈论语〉节选》是中国第一部以《论语》经典名句为演唱内容的无伴奏合唱套曲,共分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师道、政德、和合、大同八个篇章,丰富的艺术语言和创新的艺术表现让观众们沉浸式地感悟《论语》中所传达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学思想。观看演出的北大师生纷纷表示,这场演出让他们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也对《论语》中蕴含的智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无伴奏合唱套曲《〈论语〉节选》的推出是一次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高质量、特色化开展传承创新,关键是突出济宁元素、形成市域经验。济宁市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探索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干部政德修养的新方法新途径,建设了特色鲜明的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在帮助干部正心明道、涵养政德,更好地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引领新时代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设立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建成全国第一家以“政德”为主题的教育基地,成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现场教学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教学研究基地,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被中组部列入干部学院目录。在曲阜“三孔”、邹城“两孟”、嘉祥曾庙、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地打造30多处现场教学点,累计承接中央和国家部委,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全国组织干部学院、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等国家级培训机构以及全国31个省份的各类培训班次1700多期,培训学员10万余人。打造孔府“戒贪图”“冷板凳”、孟庙“廉仁公勤官箴碑”、曾庙“三省堂”等50余处教育教学点,创作戏曲《双面人生》、情景短剧《灵魂悲歌》等廉政剧目,编印出版《济宁历史上的清官廉吏》《孔子廉政名言解读》等廉洁文化系列丛书,打响“儒韵清风·廉洁济宁”品牌。
与此同时,济宁市深入挖掘“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思想时代价值,推动德治、法治、自治有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突出“和为贵”社会治理特色。在全省率先创新成立济宁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全面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民意“5”来听、企业诉求“接诉即办”等群众诉求渠道,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网络,探索形成“和为贵”调解室模式,实行“未诉先办”工作法,4438个村居实现全覆盖,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涌现出兖州区新兖镇、邹城市后八里村等19个“全国文明村镇”典型。2022年,全市信访事项办理群众满意度居全省第一位。济宁在第八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除此之外,突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艺创作特色。立足济宁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创作弘扬儒家文化的大型新编历史剧山东梆子《孟母》、四平调《鸡黍之约》、儿童剧《梦回三迁路》、杂技剧《孔子》《汉风百戏》、礼乐剧《金声玉振》《礼门义路》、舞剧《忠义梁山泊》,创排弘扬运河文化的新编历史剧《河都老店》《运河老店》,复排《双爬杆》《舞中幡》等传统杂技节目,改编《墙头记》《三省庄》等传统戏剧,新创情景剧《文以载道》等一批有筋骨、接地气的小型剧(节)目点亮百姓生活。实施“济风儒韵”文艺作品质量提升行动,用好签约制文学艺术家制度,《北京时间》《邹鲁礼乐》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荣获“文华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等奖项,《岁月》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亲爱的小孩》《归来》在《人民文学》头题刊发,《河道总督》在《中国作家》头条刊发;原创《〈论语〉节选组歌》合唱套曲、《尼山雅乐》交响乐在北京大学、尼山圣境首演成功,业内专家、艺术家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基地落户济宁,推出《尼山之光——文化“两创”的济宁答卷》精品成果。
文旅“画卷”有诗有远方
2023年8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我市“尼山圣境文化夜游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唯一入选项目。这是继2021年尼山圣境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尼山圣境夜游季”自2019年7月12日开幕以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光影科技相融合,打造出七彩光影水幕、炫酷无人机秀、惊艳烟火秀,赋予传统文化时尚的创新表达,用新思维解读千古智慧,受到众多游客的追捧。 “‘尼山圣境夜游季’只是我市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文化富矿,突出项目带动、服务拉动、保护促动、宣传牵动,文旅融合展现新气象。
据了解,我市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培育国家、省级、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57家,曲阜市入选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三孔景区获评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并与同程、携程、美团等3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了中国研学旅行创新推广联盟。对全市文物资源进行盘点谋划,构建“一区两园十线百馆”文物保护利用体系,目前,我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260处,登录可移动文物130多万件,博物馆达68家。深入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累计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9项、传承人1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86项、传承人38名。
同时,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建成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等文旅新地标,实施鲁源小镇、复兴之路文化科技、孟苑等文旅新项目,打造“运河记忆”、牛楼小镇等夜游新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建省级精品文旅名镇6家、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7个,打造儒源集团等20家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培育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99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三孔、微山湖旅游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此外,我市聚力抓好公共服务,拓宽文旅融合“新路径”。投入22亿余元,高标准建成济宁市杂技城以及融合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于一体的济宁市文化中心,自运营以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800余场,接待市民突破500万人次。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18处,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均达100%。
“以前感觉济宁能玩的地方很少,所以在省内旅游都是去青岛、日照、潍坊等地。这几年尼山圣境、微山湖旅游区、‘运河记忆’、上九山古村等景区发展起来了,感觉比周边城市很多景区更有意思。”说起这些年来济宁文旅之变,热爱旅游的市民王秀娟有着切身感受,“不用远游,在济宁,就有美好的诗意,太棒了!”这,也是许多济宁人的共同心声。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孔子故事
济宁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儒家思想在这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今年8月,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宁市人民政府在曲阜共同打造了“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将儒学传承与戏剧艺术相融合,展演了10部青年导演原创剧目、6部高校剧目、5部特邀剧目,并充分运用尼山圣境景区的不同场地、空间,打造了9场大师讲堂、7场艺术工坊,开展了装置艺术展、五道雅集、亲子六艺、国风剧本杀、手作和美食市集等系列艺术活动。与此同时,30余位国话演员现身青创导演计划现场,线下展演和线上播出相得益彰,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52亿,为现场和网络观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奉献了一场文艺盛宴,也为“文化济宁”带来了更多线下观众和网络线上的全国关注度。
无独有偶,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央视中秋晚会、“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纷纷选择济宁作为举办地,尼山讲堂更是成为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永久会址。厚重的儒家文化正在影响世界,在推动世界各类文明交流互鉴当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正如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所说,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思想为世界多元文明和谐相处提供了思想理念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尼山开展对话,正是体现了传统文明的思想智慧与数字时代新知识的碰撞交流。
济宁市高起点、立体化开展传播交流,凝聚强大声量、推动破壁出圈。打造“掌上济宁”客户端、“济宁新闻”客户端等多个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这里是济宁”融媒传播项目,央视总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等顶级栏目、人民系、光明系、新华系等央级媒体持续关注济宁文化“两创”工作,年均在国家级、省级重点媒体刊发“两创”稿件800余篇(条)。用好全媒体国际平台。加大与环球网、中国日报社、国际在线、中国新闻社等中央主流外宣媒体的国际传播项目合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孔子故事。设立全国首个“中外青少年交流基地”,成功举办山东与北爱尔兰政府青年文化线上交流、东北亚青年可持续发展研习营山东分团活动等国际交流活动,制作推出《儒学经典300句》《走向世界》济宁专刊等外宣精品。连续举办40届国际孔子文化节、9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成功承办央视中秋晚会、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济宁等重大文化活动,搭建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端平台。此外,叠加全媒体传播效应,成功举办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电影微视频创作大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外宣媒体及海外华文媒体济宁行、“走进济宁 对话运河”文化名家主题采风、北京冬奥会尼山圣境直播、“相约孔孟之乡 品味文化济宁”国内外线上联动宣传、“第三只眼看中国·大美中华”国际短视频大赛、“走读山东”外国友人感知体验济宁参访等系列外宣活动,搭建“济宁英文全球传播平台”展示窗口。在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等高层级融媒体平台投放济宁文旅宣传片。依托新华社、央视频、今日头条、抖音等头部平台,发挥网络大V、网红达人的流量效应,集中推介济宁的好景区、好产品、好线路、好服务,“遇见济宁”话题播放量6.2亿次,《走吧!去济宁》全网点击量1.2亿人次,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全网点击量超10亿次,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全网总点击量突破52亿次,孔子文化节尼山文明论坛总传播量15.2亿次,“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品牌影响力美誉度不断增强。
文以修身,以文化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铸就了城市的性格与精神,赋能城市发展新动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引领方向。济宁将努力讲好昨天的故事,书写今天的故事,谋划明天的故事,让更多的济宁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在丰厚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