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朋 王晓玉 乔元龙 孔浩博
近年来,泗水县泗张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自身实际,围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闯出新路子、干出新成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该镇以宜人的山水环境和特色乡村风貌为背景,以林果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孔儒文化为底蕴,以生态养生为主题,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型田园娱乐、康养型森林养生、体验型民俗住宿等旅游产品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新经济区。在创优争先上取得了一批“新成果”,泗张镇桃源村被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桃花岗森林康养基地被列入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罗家庄村获评省级景区化村庄。在社会治理上形成了一批“新经验”,泗张镇助学联盟在桃源村开设“桃源学吧”获得群众广泛好评,被纳入联合国儿基会与民政部“护童成长项目”泗水县试点之一;邢家庄村“初九饺子宴”上,老人们灿烂幸福的笑脸令人动容。在产业发展上探索了一批“新模式”,宋庄研学写生基地文旅研学产业模式成熟、万紫千红康养项目初具规模。同时,这里还是泗水桃花节的发源地和举办地,还有红顶山、安山寺、王家口古村落、万紫千红景区等众多文旅资源。
五大振兴协同发力 集聚乡村发展优势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组织之“形”。以党建引领资源集聚,以“安山红共富联盟”构筑发展矩阵,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红色引擎”,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党旗红、山水绿、产业兴、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和美泗张。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和“农村领头雁工程”,实现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长效化,打造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泗张样板”。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大提升行动,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打造以邢家庄金银花、大厂黄姜、焦坡葡萄、南陈土豆、石门大葱为典型的村集体经济增收中心示范村,辐射带动周边村集体产业发展,预计年底前,村集体经济收入过50万元的村达到四分之一。
坚持联动发展,巩固乡村振兴产业之“实”。以103省道和泉张线为轴线,建设103省道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带、泉张线特色农业产业带。一是突出一个“绿”字,着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深入实施质量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大力发展金银花、蔬菜、精品水果、生态畜牧和特色林业,建成“四千两万四基地”即千亩桃园、千亩核桃、千亩大樱桃、千亩葡萄,万亩板栗、万亩土豆,元卜西瓜、大葱、黄姜、金银花基地,建设了一批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形成了“春天花满园、夏天绿满山、秋天果满川”的农业旅游新格局。截至目前,全镇累计认证绿色食品4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2个、农民合作社157个、家庭农场32个。二是抓住一个“精”字,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培育雅美花生制品、瑞康农业、中农山泉羊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花生制品加工、矿泉水,肉类加工等三大加工产业;全力支持手套厂、玩具厂、假发厂等“家”办企业,实现村民不出村创业、不出村就业。三是围绕一个“融”字,全力推进产业联动发展。确定“一心、两轴、四区、多片”的旅游格局,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养生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旅游集聚区内完成民宿改造22户,桃花岗康养基地获评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桃源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罗家庄村入选第三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名单。2023年成功举办第20届桃花节,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700余万元。
坚持厚植沃土,释放乡村振兴人才之“能”。围绕建强“高端人才、乡土人才、在外人才”三支人才队伍,以“外引”“内培”为主抓手,盘活乡村振兴大棋局。广栽梧桐树,招聚高端人才。聚焦现代新型农业、精品果蔬种植等重点产业方向,与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青岛理工大学、济宁学院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专家工作站,形成高端人才长期驻点帮扶机制。创建孵化链,培育乡土人才。常态化开展“干部夜校”“农民夜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深挖潜力股,回引在外人才。加大“泗郎回乡”宣传和支持力度,将热爱家乡、表现突出的年轻在外人才纳入农村后备力量人才库。
坚持深耕“两创”,激活乡村振兴文化之“魂”。以保护、传承、利用、发展为主线,全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安山红”桃源庄户艺术团,举办“泗张镇农民文化艺术节”,结合“移风易俗”、基层治理等创作本土作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文明乡风。充分利用桃花岗康养基地获评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桃源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罗家庄村入选第三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名单的资源优势,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配套发展文旅产业。今年以来,泗张镇红顶山露营基地在全域掀起露营热,成为新一批网红打卡地;宋庄写生基地研学项目升级改造,延续“美丽泗张,山水画廊”艺术写生魅力,经营收入达160万元。
坚持绿色发展,挖掘乡村振兴生态之“源”。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乡村提颜、生态提优、民生提标”,持续推进村庄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创建,发展绿色生态富民产业,以生态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泗张镇坚持用活用好本地文化旅游资源,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节事活动。镇域内红顶山、老猫山、圣公山等大小山头93座,是徒步登山爱好者强身健体、挑战自我的首选;绵延崎岖但沿途乡土气息浓厚的安山绿道,是举办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的绝佳场所;泗张桃花节更是泗张的一张金色招牌,游客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感受慢生活的节奏,赏花品果,回归本心,放松养生,愉悦身心。泗张镇还将围绕杂粮强身、碧湖静心、田园怡兴、水果养生、茂林清肺,开发“生态旅游康养产品”,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让泗张成为周边经济圈流连忘返的后花园和养生福地。
外联
叩响机遇之门 汇集发展增量
加强道路联通,以交通一体化建设助力区域一体化发展。泗张桃花源乡村振兴片区含括泗水桃花节举办地万亩桃花园、安山寺名胜古迹、王家庄民俗村、王家口古村落、宋家沟画家村等原有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有宋庄写生基地、循环农业示范园等农旅文旅项目,形成与西部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融合发展新态势。桃花源片区与龙湾湖示范区之间连接紧密,优势互补。泗张镇研究确定加快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利用好龙湾湖示范区门户作用,加强龙湾湖示范区和泗张镇桃花源片区的联动作用,远端带动泉林景区发展的思路。泗张镇积极对上争取协调,坚持以交通一体化建设助力区域一体化发展,争取建设龙湾湖—桃花源乡村振兴片区连接线(圣水峪安德村经泗张镇大汪村至103省道段,全长5.5公里)。加快实施济河滨河景观带工程(圣水峪安德村至泗张镇元卜村,全长约7公里)。以103省道改道为契机,规划完善示范区间路网建设,提高龙湾湖、桃花源片区的互通能力。争取张丰路圣水峪黄家庄至泗张镇元卜段的改造提升,以及泉张线改线工程的推进。
加强产业联通,以模式一体化助力区域一体化发展。聚力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全力助推镇域企业提质升级。成立助企攀登专班,全力支持雅美花生制品扩大规模,实现生产工艺技术迭代升级;万家清泉矿泉水与知名企业合作,打造优质矿泉水基地。积极实施引导木材加工、生态板材生产向定制家具、智能家居转型发展战略,本着“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目标,真正破解木材加工行业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成本优势急剧下滑的难题,实现木材加工这一传统产业绿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内推外引”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展向县内食品企业的推介合作,在土豆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盼盼集团签订5000余亩订单的基础上,争取向更多企业提供更高品质原料。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招引有实力的食品深加工企业在该镇建厂投资,布局打造预制菜全产业链。全面提升文旅产业活力,加强县内文旅景点联通。加快圣水峪、泗张、泉林文旅一体化发展,开通县内旅游专线,实行全县旅游景点“一卡通”。同时加大与知名旅行社、研学机构对接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升自身影响力。
加强人才联通,以产学研一体化助力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多措并举打好基层人才培养使用“组合拳”,为乡村振兴提供先锋力量和人才支撑。坚持激励与培训共同推动,以让乡土人才“活”起来为靶向,精准实施“三培”模式,把一批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一批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一批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后备干部。紧紧围绕泗张镇“林下经济、文旅康养、生猪养殖”等产业链,坚持培育为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积极选派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种植养殖大户等乡土人才外出培训,让农村乡土人才走出去“充电蓄能”;注重借智发展和技术引领,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到基层一线授课,通过课堂与田间地头结合、培训内容与群众需求结合的模式,举办形式多样的实用技能培训,培育一批能够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坚持政策与平台双轮驱动,积极吸引人才返乡、资本回乡、产业兴乡,支持鼓励企业家、农民工、大学生、复员军人返乡创业,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深入挖掘乡贤力量,坚持将乡贤人士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多措并举搭建沟通平台,以乡愁为纽带,凝聚乡贤力量,挖掘本镇外出乡贤资源,建立乡贤人才数据库,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利用传统节日在外乡贤返乡的时机,开展联系活动,及时将最新招商政策传递给乡贤,充分挖掘招商信息。全镇紧紧抓住发展产业项目的牛鼻子,积极发挥乡贤作用,引导乡贤回乡创业、反哺家乡。
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已开启,泗张镇将继续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动镇域乡村振兴发展,力争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