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2日
第03版:

传统儒家思想与儒商精神

■陈晓霞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宝藏,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儒家文化历史上曾被成功运用于商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儒商精神,成为历代儒商兴业安邦、情系家国的共同精神家园。

儒学从“周(公)孔(子)之政”到“孔孟之道”,向人们呈现的多为治国理政思想。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又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某种层面看,大学之道即大商之道。

“儒商”一词最早出现于清康熙年间(1671年-1687年)杜浚的《汪时甫家传》中,与儒商同义的“儒贾”则出现在嘉靖年间。汪道昆所撰《范长君传》和《程长公墓表》等商人传记中大量出现“与其为贾儒,宁为儒贾”和“第为儒贾,毋为贾儒”等表述。对“儒商”概念出现的时期有明代中晚期说、明清之际说、明清时期说,但在学界基本上认可明代中晚期说。明清理学的发展,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活跃,商品经济不断繁荣,大量士人秉持儒家思想进入商界,从事经商事贾,儒商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阶层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儒商是具有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底蕴,按照儒家精神和儒家价值观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主体,他们既有儒家风范,能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关爱亲友、孤弱,热心乡里和社会公益之事,又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兴业使命,能做到儒行与贾业的统一和良性互动,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工商业者。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群体不断壮大,主要来自贵族、士人和部分农民,其中,一些商人受儒家道德价值的影响而形成了职业伦理观,他们用儒家思想指导商业经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出现了子贡为代表的运用儒家思想经商事贾的商人群体,儒商精神也随之出现。子贡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儒商始祖”,就是因为他将儒家思想中的“儒”与经商致富相融合,并且运用此道在经商路上取得了成功,从而真正展现了商与儒道的合二为一。儒家仁爱、诚信、义利等观念形成了一套规范人与社会的仁义道德,为商业经营活动提供了伦理准则,随着这一时期儒商阶层的初步形成,逐渐成为商界的主流文化,并成为后世儒商精神的源头活水,濡染着中国人的生命底色,塑造着悠久的中华商业文明,锻造着传统与现代儒商的心性品格。

秦汉至隋唐时期统治者多采取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成为“四民”中最低贱的阶层。由于东汉以后儒家独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商发展基本上陷入停滞状态。宋代统治者取消了重农抑商政策,采取了较低的商税、商人自由经商、土地自由买卖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取消了汉唐时期对商人着衣和乘座车马的歧视性规定,使商业发展获得了新生,儒商文化渐渐复兴。两宋大批学者为儒学复兴不懈努力,形成了儒学新的形态——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以天理和人欲之辨为核心,对儒家的义利观和诚信观等进行阐发,为儒商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成为儒商精神在宋代复兴的思想基础。

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商品经济逐步繁荣,大量商品源源不断地投入市场,商品流通的范围与规模日益扩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极大促进了国内长途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运河沿岸等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区域商品市场。出现了徽商、晋商、粤商、宁绍商、洞庭商、陕西商、龙游商、江右商、泉漳商、临清商等十大区域性“商帮”。宋明理学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对儒学作了新解释,以儒学阐释商业伦理的商人越来越多,宋明理学为明清商人提供了职业伦理观和价值观。为明清儒商伦理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支撑,使儒商精神得到丰富发展逐渐成为商业文化的主流。

儒商精神包含着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伦理观,以义取利、义以生财的价值观,尚中贵和、合作共赢的经营观,通权达变、革故鼎新的发展观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道德观,根本上是指儒商所躬行的仁、义、礼、智、信。儒商精神是儒商文化系统中最深刻、最本质、最内在的核心,是儒商道德规范、伦理情操、气度风范、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商人把做一个具有儒家精神的商人作为职业理想。坚持把功利追求和自身人格完善、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儒商精神与企业管理、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有机结合起来,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儒商精神。

进入新时代,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大力弘扬源远流长的儒商精神,运用儒家经世致用的经营智慧提升自己的人格品位,为社会发展担当责任和义务,展现出儒家的圣贤风度和君子风范。

(作者系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

2023-11-0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7773.html 1 传统儒家思想与儒商精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