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扈宏毅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对于教书育人的学校来说,有了文化,才有强大的影响力和长远的发展。济宁市注重对学生的文化供养,高举“五育融合”的旗帜,让各个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特色课程,尤其在乡村基层,以劳动、儒学为核心的宝贵的传统文化滋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乡村教育首先应构筑在乡村文化之上,直面乡村生活。
还未走进兖州区大安镇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就能听到孩子们兴奋的笑声和叫喊声,昭示着这是一个释放快乐的地方。大安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这里上一堂劳动实践课。
劳动基地内,有挂满枝头的辣椒,破土而出的萝卜,也有堆满谷仓的冬枣和玉米。菜园对面是养殖区,这里活跃着鸡鸭鱼鸟。孩子们兴奋地告诉伙伴自己的新发现,相互交流种植心得……这所坐落在乡村田野间的劳动基地,是兖州区17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之一。多年来,“耕读教育”在兖州区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济宁市大力资助和支持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兖州区在劳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开展探索与实践,持续丰富劳动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实施途径,营造了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
过去,兖州的劳动教育主要在校内开展,但是学校空间有限,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近两年来,兖州在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闲置校舍资源,通过城乡结对联建的方式,打造了17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这既解决了城区学校缺少劳动场所的难题,又化解了学校自建基地资金、师资紧张的困境,能够满足兖州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需求。劳动基地组织人员,结合校舍及师资情况,精心布置劳动技能教室,同时加强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了以“耕种养织造搭”为特色的“耕读”课程架构。
耕以养身,读以明道。“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理应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应该对土地产生浓厚的情感。劳动教育就是要寻根,要塑人,让学生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在劳动中塑造品格。”兖州区大安镇教委主任张继荣说。
学习终究要回归现实,指导生活。以乡村教育培养乡村振兴的人才,就要让学生们摆脱只埋头读书、脱离生活的教育模式,让他们通过劳动认识生活的本质、热爱家乡的土地,强化对家乡发展的认同感,激活他们立志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决心。
劳动实践基地开设了种植、养殖、简单烹饪、手工实践等课程。“我们分好工,有的挖坑、有的播种、有的培土、有的浇水,这让我感受到了集体合作、共同劳动的快乐。”大安小学五年级的朱梓墨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同学们一起播种花生的场景。教师冯海涛告诉记者:“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播种和收获时节,我们根据季节和时令,灵活安排劳动周,假期也不停歇,每一个过程都让孩子亲身体验,然后将满满的收获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活动都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劳动情境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团结的力量和收获的喜悦,感悟劳动的光荣与伟大,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兖州区教体局基础教育科科长苏伟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曲阜姚村镇中学的校本课程中,老师在为学生们讲解什么是“和”。“‘和’是一种哲学、一种道德,也是一种艺术,但‘和’绝不是一团和气……”该校秉承儒家“和”的教育理念,坚持“和美校园、和顺管理、和悦课程、和润课堂、和雅教师、和乐少年”六和文化,强化精细管理、打造高效课堂,创建快乐校园。学校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读国学 修仁德》和《书法》,先后确立并完成了《孔子乐学思想及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创新写作》等30余个课题研究。姚村镇中学还将《论语》经典名句化为具象的校园文化标识,“弘毅楼”正中央刻着“和”字,孔子广场中央矗立着孔子雕像,“国学苑”紫藤长廊中张贴着国学名言警句;“学而不思则罔”,楼道间、班级图书角上张贴着读书格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校园墙壁上建有文化栏,各班级还设立了“佳作欣赏”“书法展示”等小栏目……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国学的魅力,学习他人所长,不断充实自我。
近年来,济宁市不断创新校园教育环境,打造“儒雅育人”教育品牌。开展了“一校一导师”“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创建活动,先后培养国学导师3200人,构建起“市有讲师团、县有志愿者、校校有导师”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体系。编研了《济宁市传统文化进校园》读本、中华传统美德系列丛书《十德育人》,开发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传统文化学业质量标准》。“孔孟之乡中小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探索”荣获国家一等奖、省特等奖。同时,创新社会涵育环境,打造“德行少年”教育品牌。依托鲁西南第一家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馆——济宁市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馆,开展“学传统文化 做谦谦君子”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项目,目前已接待全国各地近200个青少年工作者团体、3万余名青少年参观体验。全市乡村少年宫建设覆盖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