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秦宣凯 李海波
这是一次夯实理论武装的“大学习”,一次筑牢信仰之基的“大提升”,更是一次再启新程、再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大动员”。
2023年9月13日,济宁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对我市主题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一时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紧紧围绕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重点措施,着力推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将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推动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主题教育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重要成果。
入心见行、善思善用
把学思想作为首位任务贯穿始终
前进的动力来自信仰,行动的先导源于思想。我市坚持把“学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将理论学习贯穿始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化、内化、转化上聚力用劲,做到入心见行、善思善用,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从2023年9月19日开始,市委分4个专题举办读书班,在将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教育纳入专题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市级领导和县(市、区)、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并与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集体谈心谈话,着力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重大问题。县处级领导班子分专题按时举办读书班,全市11个县(市、区)、3个功能区和88个市直部门单位全部举办4个专题读书班。抓好党支部书记轮训、党员集中培训,突出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市2.2万名党支部书记和49.6万名党员全部完成集中轮训培训。基层党组织立足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党员、干部紧密联系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认真开展个人自学,并依托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载体,不断推动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形成自觉。组织“三新”领域党员开展学习活动3.2万余人次,抓好流动党员等群体学习,确保做到学习内容全覆盖、学习对象全覆盖。丰富学习载体。用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第一议题”制度,举办济宁“干部大讲堂”,用好“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新新向党”和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打造“1+14+N”宣讲品牌矩阵,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宣讲基层行,受众50.5万余人次。
“通过主题教育,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的理论宝库,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认识到必须要坚定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我市广大党员、干部普遍表示。
落实“深、实、细、准、效”五字诀
以深入调查研究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扎实组织开展有深度、有价值、有实效的调研,确保问题找准、原因找透、措施找实,积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领导干部领题调研。根据省委要求,结合济宁实际确定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等20个调研重点。制定《市委常委会调研方案》,着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市委常委同志每人牵头1个重大课题领题调研,带头“四不两直”察实情、听民意、寻良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委全委会研究通过了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推动内河航运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个意见。指导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围绕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聚焦本地本部门单位最突出最迫切问题,从“关键小事”入手开展专题调研。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形成调研成果1208个。济宁高新区聚力发展“七大产业”,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模式,县处级领导干部带头推动31个省市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用好“四下基层”这个重要抓手,利用“干部助企攀登”、社情民意大走访、深化“双报到”等载体,主动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全方位掌握真实情况,通过一线现场调研办公,把问题解决在源头。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在企业、项目一线解决问题2455个,以问题解决检验调查研究实效。市委办公室创新“天天一线”工作法,针对济商高速、崇德大道、龙拱港等重大项目堵点卡点问题,现场办公52次,召集项目建设专班、要素保障专班召开现场“破问会”16次,推动解决堵点卡点43处。
开展典型案例剖析。市委常委会召开调研成果交流暨典型案例剖析会,总结提炼正面典型案例的做法、经验和启示,梳理分析反面典型案例的原因、问题,研究提出改进提高的办法措施。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全部召开调研成果交流暨典型案例剖析会,深入解剖正反面典型案例各154个,认真梳理分析调研开展情况,研究提出转化运用的具体安排,实现了“解剖一个案例、解决一类问题”的效果。
抓好成果转化运用。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认真总结调研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意见,及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市委常委会制定创新举措清单,形成创新举措25条,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形成创新举措26条。
以学促干、奋发有为
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市委始终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着力点,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找准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的切入点、发力点,切实把通过主题教育提高的境界、改进的作风、汲取的智慧、增强的本领、凝聚的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拼搏进取的干劲,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结合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深入查找分析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短板,持续放大“九大优势”,强力突破“九大战略”,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持续发力提速工业经济、突破制造强市,重点围绕19条核心产业链招大引强,兖州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华勤高端橡胶新材料全面开工建设,高新区日本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山东重工大型矿山设备智造、长城新能源工程机械、曲阜厦门金龙零碳科技、汶上电子信创等7个过百亿元、12个过50亿元项目签约落地,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抢抓省委、省政府把内河航运上升为省级重大战略的机遇,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新开通6条集装箱航线、累计达到21条,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009万吨、增长20%,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8万标箱、增长209%,稳居全省第4大港口,济宁通江达海、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开放大格局加速形成。邹城市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打开了争先进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位列县域经济百强县第47位,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第57位。梁山县建立11项创新举措清单和52项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举措台账,专用汽车、稀土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
践行宗旨为民造福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通过深化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组织市、县(市、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到社区报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
持续推进民生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构筑全省教育、医疗、康养“三大高地”,民生领域支出占全部支出的80%以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正式挂牌,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公共卫生“六大中心”全部建成启用,高标准建成运营市县心理健康中心。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托育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深入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六个三年行动计划”,新改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0所,新增学位4.9万个。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稳就业促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93万人,城乡公益性岗位上岗10.6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健全为民服务长效机制,整合“12345”等72条热线,对各类诉求一口受理、一揽子解决,办理结果满意率持续提升。兖州区推出城市社区家庭“数字门牌”,上线“数字门牌·码上服务”系统平台,制定15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群众扫码即可一键获取专享服务。微山县以微山湖湖区群众的看病就医难为切入点,开设湖上120“红帆号”急救艇,建设湖区“心电一张网”,把70个基层卫生院和卫生室纳入县域远程医疗网络,极大方便了群众。
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抓好整改整治。坚持把检视整改作为主题教育的重中之重,以严实的作风、坚决的态度,深刻检视剖析、深入整改落实,在真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问题整改带来的实际成效。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查摆出的问题,能够立即整改的做到即知即改,需要长期整改的做到持续跟进整改,全部取得阶段性成效。梳理汇总需要从源头加以解决及单靠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制定需要基层承接落实的整改整治问题清单,将具体问题细化分解,逐项制定整改措施,推动相关部门单位抓好整改整治,目前已全部完成。
通过主题教育,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得更牢,公仆意识得到强化,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奋进力量。济宁市广大党员、干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凝聚起一心一意干事业的强大合力,以“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奋进姿态,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见到新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新篇章再立新功、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