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7日
第03版:

刻在石头上的“史记”——武梁祠

武梁祠汉画像石图案

■朱卫华

近日,由山东广播电视台创作的人文历史纪录片《武梁祠》先后在省、市电视台热播,山东博物馆《武梁祠——石刻图像艺术展》火热开展,一时间武梁祠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从事了30多年文物工作,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武梁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

一座武梁祠,一部浓缩的“史记”

武梁祠位于济宁市嘉祥县城南10公里处的武翟山北麓,始建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147年—189年),是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刻建筑群体,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画像石群,被誉为研究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梁祠,1800多年前,由东汉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画像雕刻精湛、内容丰富,涉及古代帝王、忠臣义士、孝子烈女、乐舞百戏、车马出行、水陆攻战等经典画面,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示和反映。

祠堂石壁上各种历史人物和故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开,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开始到东汉晚期结束,画面中的重要人物均朝向右方,人物的动态进一步强调了这个历史顺序,将这些图像连接起来恰如一幅以时间为轴线的历史长卷。

竹帛难存,金石永固。武梁祠汉画像石可以说是后世梳理文化脉络,勘正经史的重要线索。武梁祠保存着汉画像题材中唯一的一幅远古帝王图,十一位古代君王,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和夏桀,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亮相,上古帝王款款而来。人类始祖伏羲女娲手持规矩,创立了世间法则,给予文明以尺度。祝融教会人类使用火,自此人类吃上熟食。神农遍尝百草,教会人类耕作。黄帝“多所改作,造兵井田,垂衣裳,立宫宅”,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此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舜“耕于历山,外养三年” 。图像配以简洁的榜题文字和寥寥几幅画面,便囊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整幅画像,就是《史记·五帝本纪》的缩写版,与《史记》图文互证。

武梁祠呈现出来更多的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是大汉王朝强盛的象征。这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第一次得到高度统一的中华帝国留存至今的石刻艺术珍品。国家统一对于中国历史进步意义重大,它所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政治秩序的正常,社会生活的稳定,生产水平的提高,文化建设的繁荣等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统一成为了中国历代统治者与广大民众的共同愿望,“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盛世气象成为社会政治的理想境界。

武梁祠何以“出圈”

武梁祠周围至少存在三座武氏家族成员的祠堂,它与墓地中的石阙、石碑和石狮被统称为“武家林”,如今作为文化遗存被定名为“武氏墓群石刻”。武梁祠是唯一一个可以确定墓主人身份的祠堂,也是历史文献最早记录的祠堂,同时也是整个武氏祠的精华与核心,后世学者常用“武梁祠”来代指整个武氏祠。一是丰富而系统的图像是武梁祠最大的特色。随着庄园经济的盛行和东汉举孝廉制度实施,画像石作为孝道思想的一种体现,逐渐由墓内转移到地上祠堂中来,雕刻技法达到鼎盛,在此背景下,武梁祠应运而生。它是目前发现的在同一家族祠堂中出土画像石最多、雕刻最为精美的汉代祠堂,从雕刻技法上看,它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隐藏在画像背后的思想,则描绘出了一幅汉代人的宇宙图景。二是武梁祠受到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长期关注。早在宋代就掀起了武梁祠的研究热潮,欧阳修、赵明诚等文化大家都参与了武梁祠的第一波研究。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掀起了武梁祠的第二波研究热潮,黄易、瞿中溶、翁方纲等几乎当时所有文化名人都对武梁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九世纪以来,鲁迅、郭沫若、沙碗、费慰梅、关野贞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掀起武梁祠的第三波研究热潮,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威尼斯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都先后开设了武梁祠研究机构,从此武梁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举世公认,成为国际汉画研究学术高地。三是武梁祠内容最丰富、最典型、最完整、最有代表性。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信”,豫让杀身报知己的“义”,闵子骞驾车失棰的“孝”,义浆羊公的“仁”,秋胡之妻的“节”,还有荆轲刺秦王的“勇”等,一个个忠臣义士、孝子烈女的经典故事,描绘出汉代人对理想道德的追求。四是武梁祠画像内容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图案。陕西黄帝陵的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伏羲女娲图像》、历史教材中的《荆轲刺秦王》等均取自嘉祥武梁祠。

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武梁祠所体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最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好传承与教育作用,这是时代对文物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最基层的文物工作者,我们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深挖武梁祠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思想艺术价值,规划建设数字化石刻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及汉文化体验区,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馆长)

2024-02-0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1510.html 1 刻在石头上的“史记”——武梁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