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亚洲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义利观思想,中国人历来注重义利统一、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南宋大儒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传统的“义”指的是思想行为正当,并且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而利,则是指利益、功利。千百年来,传统义利观对中国人影响巨大,其中的很多核心要义,在当代仍不乏借鉴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义利兼顾。孔子认可合理之“利”的正当性,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孟子则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由此可见,儒家认为义利是辩证统一的。而究其要,义与利统一于“为公”,儒家的“义利合一”是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内在统一,也体现了儒家伦理中的“以和为贵”的精神核心。“义利兼顾”实际上意味着要平衡好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先义后利。中国人从不排斥对利益的正当追求,但是强调要把“义”放在“利”的前面。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义以为上”,君子考虑问题、做事情,要首先从国家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做到“见利思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认为,当道义与利益、德性精神与感性欲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志士仁人理应超越利益的纠结、感性的欲求和狭隘的个人私利而致力于对道义、对理性、对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追求,并最终得到精神的满足与心灵的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义以生利。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说:“德义,利之本也。”孔子也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强调的都是“义”能够产生“利”,唯有通过道义的行为来获取利益才能行之长远,最终实现共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孟子后裔、瑞蚨祥掌门人孟洛川,“以德为本、以义为先、以义制利”,其祥字号遍布全国,开创了股权激励和连锁经营的先河。新中国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由瑞蚨祥承制的。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培育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义利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以义为先、重义轻利、义利平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继承以义为先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维护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整体利益。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派出数万名施工和技术人员,远赴非洲大陆援建坦赞铁路,其中数十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半个世纪前,中国开始派遣援外医疗队,迄今已向亚非拉66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医疗队员2.3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2.7亿人次,得到受援国人民的普遍赞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40余次提到要树立正确义利观,他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可以说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超越,更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义利观的鲜明特色。(作者单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