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7日
第03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

■孔洪恩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从而揭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可能性。二十世纪初,传入到中国的思想学说有很多,比如社会达尔文主义、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但最终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寥寥无几,只有马克思主义,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有内在契合性,这种契合并非枝枝节节、零零碎碎,而是大本大源的契合,“三观”高度一致。

在方法论上高度一致。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朴素辩证法相契甚深。《周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易有三种内涵:不易、变易、简易。《易传·系辞上》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种“生生”之道注定不把事物看成静止的、不变的、死的东西,而是运动的、变化的、活动的东西。与《周易》之精神相通,《道德经》关于万事万物的联系,尤其是对立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等,论述尤其深刻。从朴素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

在奋斗目标上高度一致。作为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共产主义与儒家大同社会理想之间存在着某种一致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重要原因。“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毕生的奋斗目标和终极理想,蕴含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中国梦”。《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显然,儒家的大同社会有着明显的理想色彩,而共产主义是基于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而提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大同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大同社会也是共产主义的中国表达。

在天下情怀与拯救情结上高度一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马克思始终有着自觉而又强烈的拯救情结和天下情怀。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如此。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盛赞大禹以天下为中心,“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毛泽东在他的诗作中讲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鲜明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天下情怀和拯救精神,可以说,这既是毛泽东同志继承儒家优秀传统的一个体现,也是他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之一。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作者单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2024-02-0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1514.html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