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2日
第04版:

诠释体育精神 传递助残力量

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张彦彦

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通过织密组织网络、夯实服务基础、拓展服务举措、提升服务品质,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共享体育活动,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渐提升。

织密组织网络,整合体育资源,强化人才培养。残疾人体育事业,是全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一个地区人文活力和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济宁市残联不断完善体育服务网络,持续汇聚社会各界力量,通过织密市、县、乡三级组织网络体系,构筑起覆盖城乡、“点、线、面”结合的体育组织格局。积极整合各类体育服务资源,打造残疾人康复健身“生活圈”,协调体育部门在村居、社区配置适合残疾人使用的体育器材;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设施改造;在全市195处“如康家园”中配备康复健身体育器材;积极争取600户全国重度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进家庭项目和6处全国自强健身示范点项目;强化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2023年承办全国暨全省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2020年至今全市共培训200余人次,基层体育人才得到进一步充实。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全市上下“大合唱”,奋力谱写体育事业建设新篇章的良好局面。

丰富活动内容,改善体育服务,全民共同参与。全市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进入社区和残疾人家庭。各级残联组织、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在全国助残日、残疾人健身周、全国特奥日、残疾人冰雪运动季等全国性残疾人体育活动期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活跃开展了适合各类残疾人参与的康复健身体育活动,全市残疾群众文体活动参与率由2021年的23.31%持续提升至2023年的40.22%。成立济宁市肢残人协会轮跑团,赴省内外参加各类马拉松比赛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冰雪运动,2022年至2023年先后争取全国残疾人冰雪运动进校园、进基层活动,800余名残疾人及亲属感受到冰雪运动的魅力,《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中央级媒体对活动广泛关注。不断改善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全市1500个助残志愿者队伍作用,将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纳入志愿助残服务范围,推动将各级各部门党建活动与残疾人体育助残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积极营造全民共同参与、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投身竞技体育,逐梦体育赛场,绽放精彩人生。参加体育赛事是残疾人参与平等融合、展现自我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济宁市残疾人竞技体育不断发展,残疾人运动员超越自我、顽强拼搏,在国内外赛场上屡创佳绩,为济宁赢得了荣誉,鼓舞了全市48.05万残疾群众。在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中,济宁残联不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全省率先出台《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参加各类文化体育重大比赛表彰奖励办法》,对运动员参加各类赛事明确奖励标准;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通过运动员讲述自己的故事,鼓励更多的残疾人自立自强,2022年2名运动员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济宁市“五四杰出青年”;全面做好运动员培养输送工作,为国家队、省队输送优秀运动人才,在北京冬残奥会、杭州亚残运会上,济宁籍运动员奋勇争先,为国家取得多项荣誉,55人荣获省级以上残疾人运动会金牌;残疾人运动员在体育赛场上不断绽放出生命的精彩和活力。

2024-04-02 诠释体育精神 传递助残力量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6837.html 1 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