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建新 本报通讯员 张树锋 摄影报道
近年来,兖州区坚持因地制宜,鼓励镇街探索发展多种模式的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特色产业正在成为兖州乡村振兴强村富民的重要支撑。
闲置庭院里“养出”富民产业。“这个活儿离家近既能顾家,每个月还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梅营村村民42岁的李花,为了照顾一家老小,没办法外出务工。自从村里利用闲置庭院种植食用菌,她得空就往大棚钻,培育、采摘、分拣,忙得不亦乐乎。
小孟镇聚焦“空心村、荒芜院、闲置房”等农村现实问题,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庭院经济”的首选产业,成立了小孟镇食用菌种植产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盟,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该镇还试点集体投入和个人出资相结合,村民自愿入股,年底按入股比例结算分红。通过以“股”连心、连利、连责,构建集体和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截至目前,小孟镇共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4个,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盘活闲置宅基地25处、闲置大棚2处,年摆放菌包规模100万袋,带动群众实现就近就业200余人,实现经济效益400余万元,既解决了乡村振兴新上产业项目“用地难”问题,联农带农大幅增加村集体、村民收入,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村民就近就业,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多方共赢”。
闲置庭院种植蘑菇仅是小孟镇强村富民的产业之一。该镇整合各类资料,打造了生姜种植、秸秆综合利用,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特色果蔬成为强村富民“新引擎”。“咱这里有5个品种,老百姓都很认可。目前,我们村共有番茄大棚四个,每个大棚可生产番茄1.5万公斤左右,由于采用无公害技术种植,受到了各地客商的欢迎。”兖州区新驿镇杨营村温室大棚管理员杨守立说道。
除了种植番茄,杨营村还利用换棚轮作间隙,种植西芹、豆角、辣椒等蔬菜,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这些特色果蔬不愁销路,都卖到济宁联华、兖州百意等大型商场超市,农产品供不应求。